中新网4月2日电 在1日举行的内阁会议上,日本决定全面废止一直以来坚持的禁止武器出口政策,用改头换面的“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取代原来的“武器出口三原则”。香港《大公报》评论指,这是安倍政府破坏战后秩序、复活军国主义的又一重大突破。此举为日军工产业走向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也为破坏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实现围堵中国计划打开了方便之门。
文章摘编如下:
“武器出口三原则”实际上是日本对世界和平作出的庄严承诺,是战后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战结束后,战败了的日本在国际社会的监督下被迫进行非军事化改造,制定了永远放弃拥有军队和交战权的“和平宪法”。在此基础上,日本对武器出口提出三项基本原则,即“不向共产主义阵营国家提供武器”,“不向联合国禁止的国家出口武器”,“不向发生国际争端的当事国或者可能要发生争端的当事国出售武器”。实行“三原则”的目的就是全面禁止日本武器出口,令其专守防卫,不对他国产生威胁。
战后几十年来,日本一直受到“三原则”的约束,其军工企业完全丧失了国际市场。由于军工订单仅限于二十几万人的自卫队这一小小市场,军工企业施展拳脚的空间十分有限,新产品研发动力不足,每年靠政府补贴维持生计。
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日本内外政策的整体“右转”,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则”的呼声日益高涨。这其中既有军工企业的推波助澜,更有右翼政治家的摇旗吶喊。在一片狂热的鼓噪声中,“武器出口”限制被逐渐放宽,禁令逐渐打破。2006年6月,日利用政府开发援助向印度尼西亚提供三艘巡逻艇,协助其打击海盗及保护马六甲海峡运输安全。此后的菅直人、野田内阁借制订新“防卫计划大纲”之机,均谋求放宽对武器出口的限制,并在社会和舆论上形成广泛支持。安倍上台,废弃“武器出口三原则”变本加厉,步入快车道。日本不但撤销了“向共产主义国家出口武器”的禁令,同时用更加宽泛的“防卫装备转移”代替了“武器出口”,禁令已名存实亡。
新的“三原则”令日本在推动国家“军事正常化”、突破和平宪法道路上又迈出一大步。日本军工企业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禁令,但其能量绝不能小觑。日本军事工业寓军于民,潜力巨大,一旦松绑,甚至不加改造就足可以支持一个庞大攻击型的帝国。日军工生产能力位列亚洲第一,涉军工生产的企业就有一千多家,其中三菱重工、川崎重工等骨干企业举世闻名,为日本自卫队提供九成以上的武器。
为了保持战时形成的庞大的军工基础,日本宁可花费巨额补贴,也要保证军工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维持高水平的研发能力。一些武器装备即使有渠道进口,也一定要实现国产化。一些封存的生产线一旦开工,日本全国的国防能力将迅速得到提升。
日本突破武器出口禁令,无疑于放虎出笼,中国首当其冲受害。从近期日方频繁谋求向菲律宾等国出口武器可以判定,其拓展武器市场首先是围绕“围堵中国”谋篇布局,中国周边安全将面临更大威胁。(施君玉)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