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前夕,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医院和殡仪馆的太平间发生异化,从宁静之地变质为“扒活人一层皮,发死人身上财”的圈钱宰人之地。“要看最后一眼,先交2万元押金”“不买贵的,就是不孝”……种种乱象背后,凸显政府的监管漏洞和基本公共服务缺位。(4月3日 《新京报》)
每年清明节,丧葬暴利总会成为媒体与坊间讨论的社会热点。这一次区别于以往的是,维持天价的不是骨灰盒,不是寿衣和花圈,也不是比北京房价还贵的墓地价格,而是殡仪馆或医院的太平间。在太平间要看自己亲人最后一眼,那就必须要任人宰割。于是,太平间变成了“宰人间”。“死不起”之说,再一次兴起于今年的清明时节。
早在2012年3月,针对部分地区殡葬收费内容庞杂、价格较高的现状,国家发改委会同民政部发布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殡葬服务收费管理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提出遗体接运、存放、火化等基本殡葬服务将执行政府定价,遗体整容、防腐等延伸服务按非营利性原则执行政府指导价。在许多省份,一些基本的殡葬费用,已经完全免费化。但是,对于民众而言,并没有多少实惠的感觉。
上有政策往往遇到下有对策。名目繁多的收费,已然不是政府定价或是实施免费就能控制得了的,换个名字继续进行高收费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
政府说要免“存放费”,你却要收取“抬尸费”;政府说要免“接运费”,你却要收“化妆费”……凡此种种,举不胜举。加上国人故有的“厚葬”观念,再辅以“不花大钱就是不孝”的社会观念,即便是明知那里就是“宰人间”,似乎也是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并且乖乖地伸进脖子去让人家砍上一刀。
仅靠红头文件治理,而不进行壮士断腕式的改革,永远敌不过一个带有垄断性质的政企不分、半服务半市场的丧葬体制。
众所周知,无论是医院的太平间,还是民政部门垄断的殡仪馆与火葬场,基本都处于半行政半企业、半公共服务半营收的现状中,政企不分外加垄断经营,既得利益集团是忙在其中,享受其中。这让本来就应该是属于公共服务的殡葬业成为部分群体赚取巨额利润的平台和工具。
清明节是我国的独有节日,但“死不起”却不应该成为我国的独有特色。在福利高企的西方社会,有一个福利就叫“死亡福利”。面对“死不起”的现实,国人容易对“死亡福利”充满期待。
笔者认为,提高“死亡福利”不只是加大投入公共财政的问题,除此之外,还要革部分谋取暴利提供基本丧葬服务部门的命,让这些公共部门无利可图。除此之外,还要打破他们对于该行业的垄断,要引入一部分社会化和市场化的丧葬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既满足简朴家庭的丧葬需要,又满足富裕家庭的厚葬需要。
王传涛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