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记者梁超潘珊菊实习记者张思佳综合新华社中新网
最新进展
澳方两次监测到水下脉冲信号
前天,澳大利亚公布发现水下脉冲信号。昨天,澳方进一步发布了监测到的可疑脉冲频率信息。据澳大利亚海事安全局联合协调中心指挥员休斯顿介绍,第一次信号持续了2小时20分钟,再次监测到信号,长约13分钟。距珀斯西南1650公里。
澳方认为,这两次监测到的信号都可以听到,符合飞机飞行记录器和驾驶舱录音器所发出的信号,是目前为止最好的线索。但同时,澳方指出,在未找到飞机残骸前,仍需谨慎。
发布会上公布,澳方发现的可疑脉冲信号,与此前中方海巡01轮发现的信号,相距约600公里。目前,中国海军998舰、999舰,东海救101轮及英国回声号,均已同海巡01轮会合,复核中方发现的信号。
新发现卫星握手疑似油尽坠海
澳方表示,失联客机在与卫星6次握手之后的8分钟,也就是3月8号早上8点19分,又与卫星出现另一次握手,此信号确信与之前的不一样,这会是锁定搜寻区域的重要线索,失联客机可能在这个时段燃油用尽而坠海。
澳方出示的地图,图上显示了客机与卫星第6次和第7次握手信号的弧线,而中国海巡01轮与澳大利亚海盾号的搜寻区域均在第7次握手的弧线上。
根据数据分析,失联客机最有可能在海盾号所在区域坠海,飞机的最后位置与飞机的速度有关。如果飞机速度较快,就有可能在南部坠落。
水下机器人将搜寻黑匣子信号
休斯顿说,海盾号将在原有海域用水下声学定位仪进行搜寻。目前疑似信号海域水深达到4500米,环境复杂,搜寻难度很大,“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最后确认脉冲信号与黑匣子是否相关”。
休斯顿承认,随着飞机黑匣子的电力耗尽,随时可能停止发出信号,这意味搜寻行动将面对更多不确定因素。目前中国“海巡01”号和澳“海盾”号搜寻的区域,都考虑了“六个握手”信息。
澳方表示,搜索力量仍需要强化,继续使用拖曳声波定位仪进行探测。而搜索区域最深将达到5000米,将使用水下机器人搜寻黑匣子信号,同时不会缩小飞机在海面上空的搜索区域。昨天共有9架军用飞机、3架民用飞机和14艘船舰参与搜寻,搜寻面积达到23.4万平方公里。
搜寻难点
残骸找到前不能算实质性突破
截至昨晚,中国、澳大利亚已连续3天发现了可疑脉冲信号,这是否意味着搜寻工作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目前搜寻工作还有什么困难?昨天,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指挥协调处处长卓立表示,在没有找到飞机残骸前,不能算突破性进展,搜寻仍需要做长期的准备。
难点
1
目标海区气象海情复杂
卓立介绍,现阶段的搜寻工作存在很多困难,主要是受天气、目标海区复杂性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海上的天气时好时坏,影响搜寻进度。温带气旋可引起大风大浪,或引起降雨、较低云层,都会对搜救进度产生影响。
“南印度洋海域水深4000到5000米,找黑匣子的难度可想而知”,卓立介绍,搜寻的海区,距离商船的航线较远,大家之前对该海区并不是很了解,加上该海域海区地形复杂,都给搜寻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
难点
2
距大陆远搜救资源有限
卓立说,因为搜寻海区距离陆地很远,可用搜救资源有限。比如飞机要飞行很长时间才能到达搜寻海域,到达后燃料可支持的搜寻时间很短。现在的搜寻区域调整到南纬25度附近,距离珀斯的距离近了一些,大约在1800公里左右。飞机燃料能够维持7到8小时的飞行时间,除去来往于珀斯与目标区域的飞行时间,实际能够进行搜寻工作只能持续两到三个小时。
难点
3
各国团队协作仍需加强
此外,各国搜救团队是第一次合作如此大规模的海上搜救行动,团队间需要进一步加强搜寻协作。卓立介绍,搜救团队就像一个足球队一样,需要大家协同作战,各国之前没有进行过实战搜寻的配合,在配合协调上需要一定的磨合,再有,各国的搜救体制不同,有的国家搜救团队为军队,有些国家为海事,需要时间去磨合才能提高协作能力。卓处长称,参加此次搜救的各国团队,毕竟是第一次联合开展大规模海上搜救行动,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专家解读
两个黑匣子不会差太远
对于中澳双方发现信号距离相差600公里,海军军事研究所研究员李杰认为,正常情况下,飞机上2个黑匣子应该在一起,不可能差那么远,两个脉冲信号不会是同一架飞机的黑匣子,海流作用不可能让黑匣子分离那么远。现在无法判断哪个信号更准确,最终需要等到确切定位,根据打捞出的残骸物来确定哪方信息是准确的。目前,双方侦察到的脉冲信号都是从37.5KHz来判断,都是有依据的。
关于第7次“握手”,李杰表示,从目前发布的信息来看,只能看做最后一次握手和前一次之间发生了什么变化。实际上,握手还是有联系,由此可以推断出失联时间,空中具体发生什么情况,仍需要通过黑匣子判断。可将最后一次握手和其他做比较,从时间长短判断是否为油料耗尽。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