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10电(记者 底东娜)4月10日下午,环保部环境监察局副局长陈善荣做客新华网访谈间,就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情况与网友在线交流。为啥蓝天数据与公众感受不一致?陈善荣回应,因为公众对身体健康、对环境改善迫切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有强烈的愿望希望尽快改善我们的环境质量。
[主持人]
其实我们看到相关的机构,包括相关部门公布的环境数据,能够从中看到在环境数据上是取得成效的,但是公众的感受可能是我们的雾霾还会经常出现、经常会有,而且有的时候还会很严重,那么公众的感受和我们的数据大家有一个普遍的感受就是可能不是特别匹配,那在这方面怎么给我们的公众进行解释?
[陈善荣]
应该说这几年,在环境保护的力度上是不断加大的,从国家到地方,比如说像污染减排、节能减排,也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减排也在推进过程当中,但是和群众的感官和要求来说,好像感觉还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我觉得这是不是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原有的控制质量评价方法,主要是考虑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可吸入颗粒物等主要指标,原来的评价上没有包括PM2.5等等这样一些指标,所以这个在感觉上可能有一定的差异。在这方面去年我们已经颁布了新的空气质量的评价办法,应该说现在感觉通过我们空气质量的监测、发布和实际的感受应该基本上能够同步了。
二是这几年污染物的排放在逐步控制,但是它有一个累积的过程,特别是像PM2.5这样一些成分也在发生变化,同时我们大范围的气象不利条件也在发生一些变化。经常出现大范围的低压天气,据气象专家介绍,最近这几年还会继续增加,所以除了我们污染排放总量远远超过环境总量以外,气象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三是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了,群众对自身身体的健康、对环境改善迫切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有这么一个强烈的愿望来尽快地改善我们的环境质量,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真正要使得环境质量有一个根本的改变,还需要我们坚定信心,同时要加大力度,逐步达到这样的一个目标。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