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要闻 > 港澳台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透视香港人与内地人之间极微妙的关系

来源:综合 作者:金羊网

  香港人谢谢你

  记者 陈小向 发自香港

  2月15日下午两点,在香港见到阿欣时,她抱着5个月大的宝宝,背着一个双肩包。

  这次她一个人从珠海过来,带宝宝去油麻地母婴健康院打免疫接种。

  她说:“宝宝之前在珠海打过一针,花了700多块钱。后来想想干脆来香港打好了,这边完全免费,用的疫苗也都是一样的。”

  这是她的第二个孩子,一个可爱的男孩。这个男孩是去年在香港出生的88500名婴儿中的一个,他跟这8万多婴儿一样,都能获得香港的户籍。这意味着,这些婴儿一出生就可以享受到香港的社会福利、医疗保障、教育资源等。

  阿欣的宝宝活波、白净,喜欢张着大眼睛打量身边的世界。

  这个孩子现在不知道,他其实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双非儿童。这是香港人用宝宝父母的身份来给他下的定义,所谓“双非”是指在香港生宝宝的夫妻两人都来自大陆,没有香港户籍。

  2001年,香港高等法院和终审法院相继裁定,1997年在香港出生、但父母皆为内地人的庄丰源胜诉,获得香港户籍。这让在香港出生的双非婴儿获得香港户籍有了法律依据。

  港澳自由行在2003年开启后,赴港生子成为越来越多大陆夫妇的选择。

  2011年,在香港出生的双非婴儿接近35000个,占了香港整体出生婴儿的40%左右。阿欣的宝宝就是这40%中的一员。

  赴港生子的阴影

  跟阿欣以及她的香港朋友朱小姐见面时,在香港电视新闻里正在播放一则消息:2月14号,一名助双非孕妇赴港产子的女中介被判囚10个月。

  这是第一个因为协助内地孕妇冲关生子而被判刑的中介。这一个判决在许多赴港生子的大陆孕妇、中介公司心里蒙上了阴影。

  冲关生子,是指一些内地孕妇没有拿到香港医院的分娩预约,在羊水已破,就要生产的时候赶到香港入境处的管制站;或者提前到香港住下,等待生产的那一刻;只要在香港的管辖范围内,香港的救护车便会紧急将孕妇接往医院进行生产。

  现在接生意时,专做赴港生子的中介显得异常谨慎。

  “现在冲关生子我们绝对不敢,哪怕是带过关去预约,我们不愿冒这个风险。”中介张小姐说:“我们要是被发现,会被判刑10个月的。”

  显然香港方面的严厉打击,收到了震慑效果,做赴港生子的中介已经风声鹤唳。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介告诉新快报记者:“最近深圳那边的中介都销声匿迹了,抓到要坐牢的。香港那边民意大过天,那边的老百姓不让去,你就来不了。”

  中介张小姐告诉新快报记者:“以前在香港协助孕妇去预约的价格是5000元,现在已经涨到6800元。许多中介都不愿意冒险帮助内地孕妇赴港预约生子了,风险很大。”

  但带着孕妇过关入境的事情,中介都不愿再干了。采访中,几位中介都不断提起几天前被判刑10个月的先例,语气中尽是寒意。

  冲关引发的矛盾

  阿欣的香港朋友朱小姐说:“有些冲关孕妇生完孩子后,甚至都不给钱就走了。”

  “不过这是香港人引以为骄傲的一点,”朱小姐说:“这就是我们比较人性化的地方,先把人送到医院保证孩子和孕妇的安全比什么都重要。”

  由于冲关生子属于政府和医院控制之外的一种突发情况,冲关的孕妇经常会打乱政策的预约分娩,而被紧急加入医院的生产病房。由此导致本地孕妇生产受到影响,扰乱预定秩序等而引起香港本地孕妇的不满。

  只要有香港医院发出的预约确认书,并在产前到香港医院进行检查,便可以合法地在香港生子,在怀孕期间凭确认书可以自由地进出香港。

  2011年出生的双非婴儿中97%都是通过合法程序到香港生子。冲关孕妇的比例占到内地孕妇3%左右,占整体孕妇的1%左右。根据入境处提供的数据,大约有1100例。

  正是这1100例的冲关行为,成为部分香港人和本地孕妇投诉、指责的对象。最近几年,针对内地孕妇赴港生子的抱怨一直散见香港网络。

  1月15日,一则“火车内骂战,香港人大战大陆人”的视频被上传到Youtube,视频内容为,香港人制止内地游客在地铁里吃东西,香港人在视频里的言论传回内地后引起争论。

  散见于网络的抱怨立即被整合成一股强大的反对力量,赴港生子,以及其中3%的极端冲关行为由此成为香港人与大陆人之间的矛盾焦点。

  此时,汹涌的民意也推动香港政府采取行动,首位因为协助内地孕妇冲关生子而被判刑的中介在此背景下产生。

  一位内地“冲关”父亲的道歉

  根据香港政策,没有预约而经急诊室紧急入院分娩的收费为4万8千元,中介每做成这样一个案例收费在10万左右,帮助一个孕妇冲关成功至少能赚5万左右。

  2月7日,位于内地的王先生把他的冲关经历贴到了天涯网上。

  他在老婆怀孕4个月后才想到要去香港预约。

  在天涯的帖子中,王先生说:“我作了一个令我极其后悔的决定,上网找中介公司来咨询此事!”

  一个长期从事内地孕妇赴港生子的中介对王先生说,冲关生子只需10万元钱,并且保证在入境处有熟人,冲关万无一失;而如果选择私立医院则需要23万元。

  王先生选择了10万块的冲关生子。

  在冲关时,王先生才发现中介并没有所谓的熟人关系,只是叫他把老婆要生了的情况告诉入境处工作人员。入境处根据香港的法律只能叫来救护车把产妇送到医院。

  在冲关之前,王先生根据中介建议先找了一位医生在冲关前先进行人工破水,造成要生了的事实,最终成功冲关。

  但是冲关成功的王先生却感觉非常痛苦。

  他的妻子在产房里生了23小时才把孩子生出来,孩子一生下来就进了重症监护病房。这让他对医院始终没有采取剖腹产耿耿于怀。

  王先生向医院的医生和护士表达自己的不满时,引来旁边一位本地孕妇老公的抱怨,两人迅速由口角冲突,爆发到打架互殴。王先生说:“(他)侮辱我就罢了,伤害我的小孩和母亲。我冲过去就打了他。”

  打架时还刮伤了一位女医生的耳朵,他们在警方介入下相互和解。

  这成了第二天港媒的一则新闻:“双非恶爸掌掴女医生”。王先生说:“看了之后我无语,严重的扭曲事实。”

  不过王先生在网帜一开头就写了自己的道歉。他说:“我为我此次愚蠢的行为道歉,首先向香港的善良同胞道歉,我并不知道问题的严重就选择了这种方法去生孩子,严重的占用了香港同胞的资源,对不起。”

  香港人很Nice,谢谢你

  在汹涌的骂战背后,两地更多人努力地发出冷静的声音。在新快报记者的采访过程中,许多双非妈妈觉得在香港感受到更多的是接纳和帮助。

  在港生妈妈交流群里,一位妈妈在群里说:“香港人挺Nice的。”

  一位自称“中国公民”的网友,于2月9日在香港的《太阳报》刊登了一则“谢谢”广告来回应2月1日香港网友的“蝗虫”广告。

  “谢谢”广告直接打出:“香港人,谢谢你”的主题,回应“香港人,忍够了”的“蝗虫”广告。

  广告的内容为:“香港人,谢谢你。两地同文同种,都是龙的传人。因为明白你们所做的贡献,所以欢迎你们来深圳生活;因为明白你们心存大爱,所以感谢你们每一次捐款;因为明白你们爱这民族,所以期待你与我们并肩前行。因为了解你们用的是繁体字,所以下面也用繁体字;‘來深圳仍尊重你的習慣,要不是香港我們會更艱難。强烈要求公民能互相尊重并自我约束,媒体要弥合两地歧异而不是夸大地域矛盾!"

  登广告的这名深圳网友解释说:“因为看到香港反内地的‘蝗虫’广告后,想尽快回应,就自己出钱,花了10万元左右。”

  他说:“我想最根本的原因我想对香港市民说的一句话,我们就是你们,你们就是我们。(我)总体希望通过这份广告表达一份善意,一份普通内地公民对香港市民的善意,希望能起到化解双方的戾气,重新回到理性宽容的道路上来。”

  应尽快增加医疗资源

  2011年,3万多赴港生子的家庭,给香港带来接近40亿的收入,他们都是得到香港政府认可的双非儿童。

  即使在汹涌的民意反对声中,香港入境处表示会加大巡查力度,增派人手在各管制站加强对所有非本地孕妇的入境检查。但是这一措施也只是针对没有预约确认书的非本地孕妇有效。

  香港大公报港闻部副主任吕少群告诉新快报记者:“以前内地孕妇没来的时候,香港的医疗资源完全能够满足本地孕妇的需求。现在香港政府定出名额让内地孕妇来港生子,收取了费用,香港政府把香港户籍当成商品来卖,完全商业化。香港政府就应该相应地增加医疗资源。但是政府收了钱却没有在这方面有所投入,医疗资源没有增加,导致医疗资源紧张,这是香港政府的错。”

  从这一点来看,即使入境处再如何努力地将那1100例冲关生子的内地孕妇拦下,他们也只占香港总出生婴儿的1%,占全部双非婴儿的3%,对问题的解决几乎没有实质性帮助。

  37个“双非”孩子

  一群特殊的儿童,一段特殊的经历香港人把他们当成内地孩子

  内地人则把他们视作香港儿童

  记者 郭晓燕 文图发自香港

  挺着肚子在罗湖火车站转上一圈,不一会就能收到各种各样的小卡片,也许其中一张背面就写着这样一句话,“香港永久居留权,送给宝宝最好的礼物”,对于准妈妈而言,这句话大概能一击即中,直抵内心深处。他们做起了“香港梦”,向往着在这所繁华的城市落户生根,向往着那本“去138个国家不用签证”的护照,向往着“香港人”的各项福利。

  但这真的是最好的礼物吗?根据社会福利署(以下简称社署)提供的资料,从2007年开始,共接获37宗内地父母为他们的“香港”孩子申请入住儿童院舍的“托孤”个案,其中去年一年就有13宗。经社工评估符合条件的孩子,才会被安排入住散落在香港各处的儿童院舍。同年,申请领取综援(综合社会保障援助)的个案也增至388宗,增幅达53%。

  媒体把这样的孩子称为“双非童”,原意指在港出生、但父母均非香港人的儿童。但民间也流传着另一种解释,这些孩子就和新移民一样,既非香港人也非内地人。他们是内地人眼中的香港人,香港人眼中的内地人,他们或许要一直在这样的矛盾中成长。

  自闭“双非”孩子入住儿童院舍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钟剑华告诉我这样一个故事,内地父母把“双非”孩子养育到2岁时,才发现孩子患有自闭症,因内地欠缺教育及复康治疗等配套,只能委托在港朋友照顾。不过,朋友难以长期帮人“凑仔”,最终孩子要申请社署资助的儿童院舍,“双非”父母定期来港探望。

  还有一个个案更为极端,一个身体残障的孩子被留在街上,根据口音判断是一个内地孩子,但父母不知所踪,孩子同样入住儿童院舍。

  钟剑华说,目前为止,内地父母申请入住香港儿童院舍的“双非”孩子数量不算太多,也就30多宗,也说不上有明显增长趋势,“就是去年一年好像有20宗,(实际数据为13宗),但已经构成了一个群体。”

  按照钟剑华的分析,这些孩子大多来自内地的普通家庭。

  在港出生的内地孩童虽有居港权,但在内地没有户籍,若要返内地生活,要承担很大的生活开支。按照香港的法律,若想在港一家团聚,需等到孩子18岁,或父母双方年满60岁,却孤苦无依,这时提出申请才有可能实现。否则,父母亦不会因为港生孩子直接拥有永久居留权,除了不能长期留港外,亦不得在香港找工作,父母在发现无论生活在香港还是内地都无力承担抚养费用时,才会狠心将孩子留港。“有的内地父母还会自我安慰,送子女去儿童院舍,其实和送孩子去寄宿学校没有什么区别。”

  但据部分儿童院舍年报的开支推算,照顾一名孩子的平均开支每年约须11万港元。当内地孕妇来港产子人数递增时,有长期病患或智力问题的孩子会随之增加。

  香港一工会,华员会社会工作主任职系分会主席梁建雄曾估计,需要入住儿童院舍的“双非童”大多为伤残或智障、或其父母不想负起供养责任。

  繁华闹市里的儿童院舍

  创立于1878年的香港保良局是这些“双非”孩子们的其中一个容身之所,它位于铜锣湾礼顿道66号。这座慈善机构看上去像是广州的城中村,被高耸的豪宅、奢华的写字楼以及香港最大的电讯公司包裹下,显得格格不入,但它却没有遭遇城中村的改造命运,始终安静地屹立于这片繁华的闹市。

  攀过一段陡峭的斜坡后,两个颜色鲜艳的儿童游乐场映入眼帘,除了附近的居民偶尔来坐一会外,这里大部分时间被用作父母和孩子团聚的场所。

  采访期间,我遇到了这样一幅团聚的场景。

  简易的滑梯上,一对母女并肩坐着。母亲一直操着一口不太正宗的粤语和女孩聊着天。严格来说也算不上聊天,因为女儿始终低头看着妈妈带来的小礼物,一袋曲奇饼干。“妈妈带了你最喜欢的曲奇回来,你可以回去分给小朋友吃了。”女孩没有回答,开始往嘴里塞饼干,但黑黑的眉毛弯弯地挂在脸上,明显带着笑意。母亲看了一会又说,“还是不好,你食(吃)够才进去!×××(一个小朋友的名字)最中意(喜欢)抢零食,一会把BB的都抢光了。”

  这对母女正对着的白色英式建筑就是香港保良局,两层楼高,远看设计有点像美国白宫。除了一层右侧有一个百来平方米大的保良局博物馆外,这栋建筑禁止陌生人随便出入。步入大门,如果不能目标明晰,一脸淡定地找到博物馆,门口的保安、工作人员会一层层询问陌生的来访者。

  所有生活在儿童院舍里的孩子,必须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清晨起床,小小的洗手间里,挤满了小脑袋,洗脸,叠被、吃早餐,以及承担一定的家务:洗自己的碗筷、衣服等。保良局旁边还有两座分别高8层及5层的育婴楼及小学,孩子可以在这里完成他们的基本学业。

  “双非”孩子儿童院舍里的敏感话题

  穿过博物馆即是孩子们的饭堂,红棕色的长条桌椅一排排摆放着。饭堂出来是一条楼梯,墙壁上贴着醒目的警示:孩子宿舍,游客止步。

  保良局的工作人员说,为了保护孩子,记者绝对禁止与孩子交谈。对于孩子们怎么来到这里,父母是哪里的人这类问题,也被视作绝对隐私不得询问。

  “这里各种类型的孩子都有,对我们而言,他(她)们都一样,不会因为任何背景而区别对待。”保良局里一位梳着齐刘海、戴着眼镜的年轻女老师瞪大眼睛说道。

  社署的新闻署主任黄泳锶对我说,“关于儿童院舍里‘双非’孩子的话题,比较敏感。”被安排入住儿童院舍的“双非”孩子,大多缺乏父母照顾,有的甚至被父母遗弃。对于透过各方努力仍未能联络上其父母的孩子,法庭会发出保护令,委任社会福利署署长作为“双非”孩子法定监护人。经社工评估个案后,安排入住儿童院舍,并等待领养。

  香港居留权

  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父母均非港人的“双非”孩子,在过去10年间急升45倍,由2000年的709人,大增至今年的32653人。

  香港居留权对宝宝而言真的是最好的礼物吗?香港有什么好?为什么要跑那么老远生孩子?一个母亲,为什么要在香港莫名其妙背上一个“内地孕妇”的骂名?

  一位已经成功在香港产子的内地妈妈说得很朴实:香港当然好一点。上学、看病都可以不用钱,英文也可以学好一点,不用像我在广州这么辛苦。

  中介的宣传单张上则说得更玄乎:“香港永久居留权—高福利、免费教育、健全医疗、130多个国家出国免签;第二胎;优秀的医疗,生产更放心……”

  但有不少内地民众对此仍心存疑虑。豆瓣网“安非”说,之前看《北角》(一部反映内地孕妇赴港产子的电影)的时候我就在想,你说那个大陆夫妇吃饱了撑的来香港生孩子,不是有病吗?就算户口落在香港了,你们又不在香港生活,你不是还得回大陆上学生活吗?以后孩子上学还有各种借读费,这个费,那个费的。生活当中肯定还要办各种繁琐的手续。还不够麻烦的呢。您不是那个金刚钻,您也就别揽那个瓷器活。

  另一个网友跟帖:“人家不欢迎我们,我们就不要去。人家也是辛苦建立的,凭什么你去坐享其成?最后把孩子弄成个‘双非’,双非是什么,不就是非香港人又非内地人嘛?”

  在香港,我遇到了一位10年前从广州移民到香港的阿Yan,如今她已是香港一家媒体的记者,操着一口夹杂着英文的纯正香港口音。

  她说,自己虽然不是“双非”孩子,但和他们的经历颇为相似,也是在成年后,才回到香港:“其实我很理解这些孕妇。香港社会真的有许多比内地完善的地方。比如医疗制度、养老制度、教育制度,还比如一些公共福利。这些对于普通百姓的生活很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

  但在香港的这些年,她却忍不住常常要回广州,每次都会和朋友感叹一番,“我总觉得要是我留在广州一定能有更好的发展。”如今她正在为买房发愁,月入一万五的她面对香港遥不可及的房价十分绝望。“广州的朋友说,40平方米的房子太小,我真的不能理解,在我们这边可以住5个人了!七八十平方米简直是豪宅。”

  对于这个问题,香港社会福利署新闻主任黄泳锶说,“这是个敏感问题。”但她还是以官方的口吻给出了答案,“其实我们都知道父母的爱、关怀和支持对儿女是极为重要的。所有父母均有责任妥善照顾和引导子女走过不同的成长阶段。希望打算赴港产子的内地父母们,慎重考虑子女的福祉及在港的照顾、养育和监护问题。”

  家住天水围

  在导演许鞍华拍摄这部电影的数年前内地人陈永康也曾经遥望对岸的深圳思念他在大陆的儿子

  记者 邓娟 发自香港

  “你是从内地来的吧?”

  “你也是吧?”

  “对啊,是啊,其实按我说啊,在天水围这里住,环境还真不错,地方又大,空气又好,你说是吧?你有没有闻到从湿地公园那边传来的泥土味,还有草香,你看,再过一点,就是大陆了……”

  这是电影《天水围的夜与雾》的一段场景,年轻的大陆女子晓玲嫁到香港,丈夫却是个脾气怪异的失业港伯,一家四口只能靠政府的援助生活。在一个遭到丈夫虐待的夜晚,身心受伤的晓玲跑到河渠边落泪,路过的保洁阿婶先用粤语同她招呼,之后两人用普通话进行了这番交谈。

  故事发生的天水围,香港著名的悲情市镇,因为贫穷和混乱,这里是事故多发地。也因为廉价,成为来自大陆的新移民的聚居地。

  在导演许鞍华拍摄这部电影的数年前,内地人陈永康就已经是曾住在天水围的新移民。他也曾经遥望对岸的深圳,思念大陆的儿子。

  尽管家乡的地方更大,空气更好,但更多像陈永康这样来自大陆的移民,还是努力着通过各种途径,实现让一家人居住在香港的理想。

  一个大陆移民的香港梦

  深圳罗湖关,43岁的陈永康走进口岸大厅,朝着通往香港的箭头方向,他左手边的“内地居民通道”因为周末而行人拥挤。但陈永康无需浪费时间,他走的是中间宽畅的“香港居民通道”。

  其实陈永康不是香港本土人,走左边通道的很可能就有他的老乡。分道扬镳的区别在于,他拥有一张“HKidcard”,这使得他在出入境时能享受顺畅。

  这样的便利并非一开始就有,从他第一次过罗湖关后的整整5年,陈永康一直走的都是左边通道,碰上春节前后,排队常常得耗上一个多小时。

  数年前,陈永康和大陆的妻子离婚,同一个亲戚介绍的香港女人办了结婚手续。

  5年后,他再次离婚并同前妻复婚,现任妻子开始往返香港探亲,等另一个5年便可以像丈夫一样拿到香港身份证。

  对于许多生长在大陆,希望移民香港、但又达不到人才引进和投资移民条件的普通人,能够让他们成为香港公民的方式便是跨境婚姻。

  结婚,“到香港揾钱”

  陈永康的家乡在南方某沿海省份,有不少在解放后从东南亚回国的归侨,对侨乡人来说,家里有点海外关系,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他的舅父上世纪60年代从印度归国,80年代又携家移居香港。以后每逢舅父回来的春节,陈永康便能分到几块曲奇,或者一小抓用花花绿绿的糖纸包着的,吃起来酸酸甜甜的瑞士糖。

  家里人接待舅父的态度也让他感受深刻,毕恭毕敬,是那种“穷亲戚看富亲戚”的羡慕。

  他后来动了去香港的心思,是在1997之后。陈永康现在还会唱,那一年有电视和广播的地方几乎都在播的那首“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

  香港回归前,陈永康已经听说村子里有壮年劳动力去了香港,但怎么去,去做什么工,他没打听得很清楚,那时他已是一名孩童的父亲。

  香港回归后,“出来”变得更容易,随着越来越多人议论,谁谁出去几个月,“装了一皮包钱回来盖楼”。而实现这个美梦的途径也不再是秘密:找香港人结婚,过去打工揾钱。

  陈永康坐不安了。他读书少,但脑子活泛,想着在小地方打工,钱赚不到几个,“有几多前途?”

  等待了一年多,在舅家的出力下,一名年长于他的香港女性来到大陆,和他在当地进行婚姻登记。申请到每次最多停留三个月的探亲证,陈永康开始在两地往返。而他的前妻,仍带着儿子在陈家生活。

  新界新移民

  “她讲我靓仔,又唔怕苦,肯搏”,虽然不愿多谈那桩跨境婚姻,但陈永康还是忍不住笑笑说,那个香港女人对他很中意。不过他在过渡期后就搬了出去。

  在老乡的指引下,他住进相对便宜的村屋。“其实都不便宜啦,合住一个棚千几蚊(元)。”陈永康来了才知道,他在香港的亲戚家原来也很大压力,而找工也没想象的容易。

  天水围位于香港新界北部,与寸土寸金的繁华市区的距离,远远大于它和深圳之间的距离。这块偏远的市镇,和周边的荃湾、屯门,聚居了许多大陆来港的人,有陈永康这样拿探亲证来的,还有一些是探亲往返已满五年,拿到香港居留权,但还不能拿永久居留权的“新移民”。

  即使是“香港的乡下”,这儿也比陈永康老家的城市更现代化,哪怕专供出租的简陋私屋边,道路也平整干净,并且香港政府已经开始兴建廉租房性质的高楼,当地叫做公屋。

  但周围的口音又让陈永康一度感到不是“正宗”的香港,除了带着两广口味的普通话,这里也听得到重庆四川的方言。不过,带着何种口音的新移民都在学着讲尽量地道的白话。

  这里的大陆客都来自二三线的小城镇,有很多真正嫁了香港人但生活依然困难的女人,也不缺少陈永康这样为了挣钱而来的劳动力。但香港法律规定,在拿到香港身份证之前,他们不能出去工作。

  “你们那里有肉吃吗?”

  “在香港这种地方,不工作,吃咩(什么)?”陈永康说,除了全职师奶,大家都会去找工,因为身份和文化的限制,女人们多做脏累的保洁、家政,男人们则是运输、装修一类的重活。

  他们打的算是“非法黑工”。但不少港人还是愿意私下聘请他们,因为卖力、低廉。

  陈永康第二份比较稳定的工作是搬运,给一个东莞籍的老板做事,这份工是先出来的老乡介绍,每个月能拿5000元,他很满意。

  工作的地点不定,如果隔得远,他得早起搭轻轨去九龙城,因为工作体力消耗大,而香港的饮料比大陆贵上两倍,一开始老乡就告诉陈永康要用大塑料瓶灌水带去。

  3个月的探亲期满,他要去海关那盖个戳,然后返回大陆的家乡,呆上十几二十天,重新申请探亲后,继续下一次3个月的循环往复。

  每次在家和香港之间往返,虽然车程并不遥远,但陈永康总有切换在两个年代两个世界的感觉。

  曾经他去排队等公共电话,和旁边士多店的老板娘闲聊,那个香港女人问:“你屋企有冇食肉呀?”

  “我们杀鸡杀鸭,吃肉比你还大方,”陈永康腹诽。但他没有解释,“费事睬你,睬你都傻!”

  他更卖力地干活,舅家的表哥曾来工作的地方找他,对他肩背上的重物和腰椎弯曲的角度,表哥吓了一跳,劝他换份工,这样做迟早身体“顶唔住”。

  陈永康没舍得换,其实也不知道能换什么。只要能送回家的钱,越来越多。

  香港福利

  就像以前舅父的礼物,陈永康回家也带上一些新奇的玩意,刚开始是糖果,后来是衣服和生活用品,他还给儿子买过一个很多香港小孩手上都戴的卡通电子表。

  “过完5年,爸爸就可以带你到香港。”他经常对儿子说。

  最初去香港是冲着高工钱,而在几个往返之后,陈永康坚定了全家移民的念头。

  “香港什么都贵,但是福利也好,政府有保障”,在天水围时陈永康第一次听说“综援”这个词,新移民们有时谈论,“有的香港人自己有钱,照样找理由向政府申请综援,有的老人子女明明有能力,还骗政府无力供养父母,让社工援助”。

  值得玩味的是,在一些港人看来,新移民给他们的印象正是“好吃懒做,甚至多生孩子来争取儿童综援”。

  事实上,能真正享受综援的新移民不多,受惠群体主要是儿童和香港的老人。但打动陈永康的是,在“香港福利”中,孩子在大学前可以免费上学,上大学也很容易贷款,公立医院收费实惠,大病有政府救助,等他60岁后,可以申请每月两三千的综援。香港的社工甚至每天为有需要的孤寡老人送饭菜。

  这些,对他这样没有稳定工作为保障的人来说,都是拿大陆身份不敢想的福利。

  陈永康说,他其实不是为了自己,但是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完整获得香港人的待遇。

  下一代

  到现在,陈永康乘坐港铁时,还是偶尔会忘记要靠电梯右侧站,留一半的通道给需要赶路的人。但当过年回到老家,他也看不惯随处可见的吐痰和插队。

  曾经难熬的时间也日渐飞快,陈永康在获得香港身份证之后顺利离婚,儿子随迁香港,之后孩子的妈妈也开始过来。

  陈永康早已搬离天水围,那里现在大部分是政府修建的公共屋邨。

  从小就过来的儿子融合的速度远比上一代人快,压力再大,陈永康也坚持每年为儿子购买一万多元的保险。租住屯门另一处私房的他现在希望,公屋的申请能早点下来。因为他发现,尽管儿子的说话、爱好和同龄的香港学生没太多差异,但却从来没有把同学邀请到家里来。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新快报)

news.sohu.com true 综合 https://news.sohu.com/20140422/n398615271.shtml report 11938 香港人谢谢你记者陈小向发自香港2月15日下午两点,在香港见到阿欣时,她抱着5个月大的宝宝,背着一个双肩包。这次她一个人从珠海过来,带宝宝去油麻地母婴健康院打免疫
(责任编辑:UN644) 原标题:透视香港人与内地人之间极微妙的关系

我要发布

  • 热点视频
  • 影视剧
  • 综艺
  • 原创
锦绣缘

同步热播-锦绣缘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神雕侠侣

大结局-神雕侠侣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封神英雄榜

同步热播-封神英雄榜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六颗子弹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龙虎少年队2

龙虎少年队2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奔跑吧兄弟》

baby14岁写真曝光

《我看你有戏》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明星同乐会》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非你莫属》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一站到底》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搜狐视频娱乐播报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鹏嘚吧嘚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第16集

匆匆那年大结局

隐秘而伟大第二季

乔杉遭粉丝骚扰

The Kelly Show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