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4月23日报道 美媒称,去年夏天的收获季开始几周前,李平(音)耕种的稻田遭到了极端天气事件的侵袭。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中国北方的龙田村都遭受着95华氏度(合35摄氏度)高温的炙烤。那里的树叶变得枯黄,粮食生产也受到损失。结果,李平的粮食产量与正常年份相比减少了20%。
美国《科学美国人》月刊网站4月22日报道称,51岁的李平并没有像以前遇到歉收时那样努力筹钱准备进行下一次粮食生产,而是在家等着有人把钱送上门来。李平说:“从2009年开始,我就买了稻米生产保险,我得到的补偿金不能弥补所有的损失,但确实解除了我的部分经济压力。”
报道称,李平是如今利用保险作为抵御气候变化风险的工具的数千万中国农民中的一员。以保费收入衡量,中国是位列美国之后的世界上第二大农业保险市场。该国正忙于把与气候有关的保险推广到其他领域。
据报道,不断变化的天气也为中国社会带来许多损失。该国去年发布的首个国家气候变化应对策略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极端天气事件平均每年已夺去2000多人的生命。它们每年也为中国经济造成了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合320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报道称,尽管中国已为防止出现上述损失投入数十亿美元的资金,但与气候变化有关的越来越频繁和严重的自然灾害正迫使该国为此拿出更多的费用。总部位于伦敦的非政府组织气候组织2013年的一项研究发现,截至2020年,中国为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行动每年至少将需要投入240亿美元的资金。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基于该国目前支出估算,其预算仅为每年135亿美元。
为了缩小上述差距,中国政府已号召通过市场力量扩大气候变化应对资金。中国的决策者近年来已经劝说该国数亿名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由此在2013年形成了价值1.4万亿元人民币(合2250亿美元)的损失补偿能力。气候风险是已知会带来农业损失的最大的风险。
北京首都经贸大学保险学领域的专家庹国柱说:“尽管政府为购买保险提供补贴,但至少有20%的保险费仍会出自农民自己的口袋。相比政府提供的资助,气候险能够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也可以被更为有效地加以利用。”
报道称,为了支付更少的赔偿金,各家保险公司都急于保护农民免遭不利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为此,他们教给农民如何应对反复无常的天气模式。他们还通过支付人工防雹服务的费用试图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
对于已经经受全球变暖威胁,但却尚未得到政府支持的那些产业而言,气候险的重要性似乎更加明显。中国南方的广东梅雁吉祥水电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购买了降雨险。如果异常少的降水量对公司5个水力发电站的发电量产生妨碍,该公司将可以索要高达8000万元人民币(合1290万美元)的赔偿。
报道称,瑞士再保险公司与中国一家地方公司合作提供上述服务。该公司企业解决方案部门的负责人斯图尔特·布朗说,尽管此种保险解决方案在中国尚属其同类产品中的第一个,但“我们相当迅速地就与广东梅雁吉祥水电股份有限公司达成了协议”。(编译/王宇丹)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