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的学生又多了一个选择:在深圳读香港中文大学(下称“港中大”)。
随着本地生源的减少,台港澳地区的高校面向内地招收学生已不是什么稀奇事,而近两年来,除了招收内地生“走出去”读书,港澳地区的高校更是主动“走进来”办学。
广东省教育厅昨日发布消息称:教育部日前正式致函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批准设立港中大(深圳),合作设立港中大(深圳),办学者为深圳大学和港中大,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依法进行管理。
教育部批准港中大(深圳)设置的首批本科专业为:市场营销、国际商务和经济学,2014年开始招生。一期阶段(2014~2017)在校生规模为3300人,二期阶段(2018~2021)为6200人,三期阶段(2022~2025)为11000人。
据深圳当地媒体报道,港中大(深圳)校长徐扬生表示,港中大(深圳)大致的招生比例为:通过全国普通高考招生的学生占70%左右,广东省通过综合评估录取的学生占15%,境外港澳台占15%。因为2014年为第一年招生,广东省的招生比例可能不止15%。
校方介绍,2014年港中大(深圳)将面向全国文史类及理工类考生招收300名本科新生,学费与港中大本部相仿,大约是每学年9.5万元人民币。
广州一位家长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如果港中大(深圳)的教育质量与香港本校差不多,从距离及成本考虑,或许会选择让孩子在深圳就读。“当然,如果经济条件宽裕,谁都想去本部就读。”
在香港就读的成本并不低。一名曾在香港读大学的人士告诉本报,学费一年为9万~10万港元,生活费每个月几千到上万港元不等。这意味着在香港上学,一年所需花费至少要人民币10万~12万元。
台港澳三地都面临着同样的窘境。台湾铭传大学负责在内地招生的郑老师告诉本报,台湾地区的生源近年来越来越少,优秀生源就更少了,台湾地区的高校又多,根本招不满学生。因此近年来他们非常重视来大陆的招生工作。
“这是双赢的事情。”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冯增俊对本报表示,港澳地区生源较少,教育“空心化”严重,如果要保持发展,港澳地区的高校必须要走出来。而内地高校教学质量与港澳高校仍有一定差距,港澳大学进来有利于推动内地教育改革,推动内地的高校发展。
近年来,港澳地区高校“西进”渐成趋势。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浸会大学早就与北师大在珠海合办联合国际学院,在常熟成立研究院,在内地扎根愈来愈深。香港的科技大学、城市大学、理工大学、中文大学等都在深圳有了产学研大楼。此外,香港大学深圳分校区也已获批准,正在加紧建设中。
澳门大学在珠海横琴新区的新校区也已经正常运作,于2013年9月正式招生。
广州南沙新区一位负责人也曾在一次论坛中表示,将建设南沙新区国际教育合作实验区,已经得到教育部的认可和支持。面积60平方公里的实验区计划引入五所国际大学,“欢迎香港,而不限于香港”。
冯增俊同时提醒,引进名校进行交流是很好的,但是如果认为引进名校就能把中国的教育搞好,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不能把宝押在这上面。”冯增俊说,港中大是在香港的特定环境下发展出来的,为香港的实际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它的模式和制度不一定完全适合内地。而如果不能结合内地实际情况做出改变同时保持原有好的部分,将会有“平凡化”的风险。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