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10日电(“中国网事”记者袁慧晶 黄浩铭 褚晓亮)在北京市丰台区南站幸福路,附近的一片低矮平房区中常年停留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上访者,民间将这一带称为“上访村”。从今年5月1日开始施行的信访新规规定,越级上访将不予受理。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近期多次到“上访村”走访,通过这一“窗口”,定点观察信访新规带来的一些新变化。
节前探访:密集的信访人群 繁荣的信访“产业链”
5月1日前,当记者来到这里时,能随处感受到上访群体在这里生活的痕迹。
顺着南站幸福路往东走,拐入一条小巷,一则小店广告吸引了记者注意:大号的“外地来京人员”字样写在排头,推销的是三件商品:北京手机号、手机充电宝、北京交通卡。知情人告诉记者,需要这三件东西的大多是上访户。一路走过来,路边可以看到很多文印店和小旅馆,还有摆放各种信访资料、代人写材料的小摊。据附近一位居民介绍,这些都是因为上访人群在这里聚集而兴起的产业。
而附近小区的公告栏则成为上访户亲属寻人的地方,诸如“姐,父亲在老家生病住院,急需见你一面!”“爸爸,母亲病重,望你看见时,速回!”的启事占了很大一部分。
走在南站幸福路和与之平行的右安门东滨河路上,每隔十几米就能看到有上访者靠坐在路边,从外形上很容易辨认。他们不分男女老幼,大多面容憔悴,衣衫上蒙着厚厚一层灰,鞋子随便地摆在一边,鞋底早就磨破了;有的正在一字一笔地写着上访材料,有的不分白天黑夜席地而睡,还有的用茫然的眼神打量来往的路人。
记者蹲在一名正在仔细书写的中年女子身边了解情况,不到五分钟,周围上访户就凑了上来,纷纷打听:是不是暗访组的?是不是媒体的?能不能看看我们的材料?但也有人警惕:小心别被假记者骗了。
在附近的一片平房区内,记者看到,大部分房屋都做了“伸展运动”—外搭了一些无窗的2-3平方米的低矮小房。狭小的空间内,人需要低着头弯腰进出,里面仅够1-2人躺下。而这儿的主要租客都是上访者。
节后探访:文印店文件复印量减少了三分之二
5月7日,记者再次来到南站幸福路附近的几条小巷和社区内,但已经很难看到成群的访民。这个北京人眼中的“上访村”,已经和其他大街小巷没有太多区别了。在一个小区门口,几位正在打牌的老年人告诉记者,胡同里住着的上访户最近少了很多。问及变化带来的感受,他们说:“环境好多了,以前还是有些扰民的。”
路边摆卖信访资料的小摊也不见踪影,一些便宜旅馆的门口不再门庭若市。“代写诉状”扎堆的情况也见不到了。
在小区内的文印店,还能寻到上访者的身影。但据文印店老板介绍,店里的生意一直都是靠访民来支持的:但从五一以来,生意大概少了三分之二,有一天甚至连一个来复印的都没有。
记者随机采访了数十名访民后发现,他们中80%都是这两天才来到北京的,仅少数人是老访民。这些老访民大多对信访新规有所了解,且不属于越级上访等不予受理的类别。不少访民对信访新规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不再受理越级上访,意味着能腾出更多精力出来处理“在地方解决不了的事情”。
一些计划回去的访民则表示,人是走了,但信访的路不会停,如果按照程序都走过了,问题解决不了还是要继续来京上访。
还有个别老访民明知自己的情况不会被受理,依然执著地选择留下继续上访。有的访民说“你受不受理,我都在这里”,这些人大多认为“向越高级别的信访部门提出诉求,问题得到处理的效果就越好”,或是认为“回去也解决不了问题,地方政府会推来推去。”
专家:重在建立解决问题的协调机制
记者采访的一些专相关家和学者普遍认为,不受理越级上访新规的出台,将会引导访民逐级、按程序地寻求权利救济,推进信访工作的制度化,提高办事效率,从而更好地服务群众。但专家也表示,这需要一个过程,还有很多系统工作要做。
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欧阳静认为,一些访民的越级上访、涉法涉诉信访在短时间内很难走向“终点”。解决信访难题,根本还在于源头治理。无论访民的信访事项是否在受理范围内,他们都是奔着解决问题来的,如何帮助、引导他们更好地解决问题才是关键。下一阶段,还需对涉及地方多个部门的信访问题进行甄别、梳理、分类,明确部门职责,防止部门间出现推诿的情况。
“对于普通群众来说,他们眼中的政府只有一个,有问题就该找政府解决,至于这个问题是什么部门来解决是政府内部协调的问题。”广西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周可达说,因此关键是加强、完善政府内部的沟通协调机制。
周可达说,应建立、完善各级政府及部门的衔接机制,只要有一个部门接到了受理范围内的信访件,就应该通过定期举行的联席会议与其他部门进行沟通,互相交换信息,及时反馈处理意见。
专家还建议,应在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加快信访立法,完善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对历史问题、政策问题和特殊群体问题进行分类指导。
作者:袁慧晶 黄浩铭 褚晓亮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