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在缅甸举行的东盟外长会就南海问题发表声明。由于近来菲律宾在半月礁海域非法抓扣中国渔船渔民、越南在西沙海域无理干扰中方海上钻井活动,这次东盟外长会单独就南海问题发表声明,受到舆论关注。
从内容看,该声明呼吁南海各方根据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公认的国际法原则,保持克制,避免采取影响地区和平稳定的行动,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不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海上安全、海上和空中自由航行,充分有效履行《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尽早达成《南海行为准则》。声明认为“南海目前的形势发展增加了地区紧张”。
这并非东盟外长会第一次就南海问题发表专门的声明。早在1992年7月,在马尼拉召开的东盟外长会发表了《关于南中国海问题的东盟宣言》。3年后的文莱东盟外长会在中国与菲律宾围绕美济礁发生摩擦的背景下发表了《关于南中国海最近局势的声明》。之后每年的东盟外长会、东盟峰会几乎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南海议题。
南海问题原本就不是中国与东盟之间的问题,其实质和根源是中国与一些东盟国家围绕南沙群岛部分岛礁的领土争议以及部分海域主张重叠争议,应通过直接当事国协调谈判和平解决。东盟系列会议并非讨论南海问题的恰当场所,不能允许个别国家利用南海问题破坏中国—东盟友好合作大局。事实上,自1992年首次就南海问题发表声明以来,东盟作为一个集体,在南海争议问题上一再强调不持立场,认为东盟本身并不是南海争端的一方,不“选边站”。
日前,新加坡外长尚穆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南海问题上“东盟必须保持中立,但保持中立并不意味着保持沉默,我们不能保持沉默”。在尚穆根看来,选择“中立但不沉默”,符合东盟的利益。东盟成员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处境、立场和利益并不一致,与中国关系的亲疏远近也不相同,东盟难以在中国与南海其他声索国之间“一边倒”。与此同时,东盟又要显示自身团结和“公信力”,展示在南海问题上“当仁不让”的主导性。
这就需要东盟拿捏好“中立但不沉默”的尺度。一方面,菲律宾、越南企图在南海问题上绑架东盟,拿东盟看重的“团结”、“协商一致”来要挟东盟,逼迫其他东盟国家同他们站在一起。另一方面,中国政府郑重表示,对加强南海合作的积极行动,中方都会倾力支持;对破坏南海和平稳定的挑衅行为,中方会果断回应。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不可能拱手相让;中国可以同东盟协商维护南海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途径和方式,但涉及领土主权和管辖权的争议只能由声索国双边磋商和谈判处理;东盟的“团结”来自于能否维护地区的整体利益,而不是偏袒个别成员国的私利,或者沦为域外国家制衡中国的工具。
东盟在南海问题上表达了自己的“最低共识”,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有自己的底线。事实证明,双方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并非对立不可调和。如何处理好南海问题,既是对中国的考验,也是对东盟的考验。
(作者为本报特约评论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