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5·15国际家庭日将近,广州市妇联昨日发布了《广州市反家庭暴力情况研究报告》(下称《报告》),调查显示目前广州家庭暴力以言语、肢体暴力居多,丈夫对妻子家暴占比最高,仅有父母和年轻子女的核心家庭发生家暴可能性更大。但对家暴认识分歧颇大,三分之二被访者不认为家长打小孩属于家暴,近半数被访者认为长期无故拒绝过夫妻生活属冷暴力。
丈夫对妻子家暴占比最高
该调查对广州市1610个社区基层组织进行问卷调查,并对1000名广州市居民进行随机电话访问,同时调查走访家暴的典型案例,并与妇联自行组织收集的1150位居民的反暴力家庭问卷数据共同进行统计,分析目前广州家庭暴力和反暴力工作现状、问题和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2010年-2013年间,家庭暴力信访案例呈波动变化,总体基本保持在500件左右,不过占全年信访量的比例在持续下降。《报告》显示,目前广州市家庭暴力的基本现状是以言语暴力为主,占比82.1%,多发在市中心外的外来人口聚居区,其次是肢体暴力(占比54.1%)。暴力对象主要是丈夫对妻子,占比72.1%。其次是亲生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施暴(占比28.1%)。值得注意的是,也存在一定比例的儿媳或女婿对婆婆、公公、岳父、岳母施暴(18.5%),妻子对丈夫(14.5%)以及子女对亲生父母(14.1%)等较为颠覆人们传统认识的家暴关系。
此外,逾半数家暴发生在只有夫妻双方或只有父母和未婚子女两代人构成的核心家庭,缺少了祖辈或其他兄弟姐妹等亲戚的协调、牵制,仅有父母和年轻子女的核心家庭发生家庭暴力的可能性更大。
吸毒赌博最易引发家暴
《报告》显示,引发家庭暴力的原因多种多样。广州市居民普遍认为吸毒、赌博等不良习惯(94.7%)以及施暴者的心理或精神问题(89.7%)是造成家庭暴力的主要原因,另外婚外情、夫妻感情不和以及封建思想观念也是容易造成家庭暴力的影响因素。同时,市民认同社工介入为家暴最佳解决途径。有77.1%的居民认同社工辅导和调解,其次是向司法部门起诉、亲戚和朋友劝说调解。可见,广州市居民认为除了在家庭内部或亲友调解私下解决家暴问题之外,外界政府部门、公共机构和执法部门的工作也起着重要作用,政府应该加大购买服务的力度并鼓励社工将家暴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
观念
打孩子继续被认为天经地义
广州市居民对主要家庭暴力行为认知统一,认为殴打、恐吓、辱骂、夫妻间性暴力(性虐待、夫妻间强制发生性行为)和限制人身自由这些行为属于家庭暴力的被访者均达80%上,争议较少。尤其是殴打,几乎所有被访者(占99%)都认为属于家暴行为。但是社会公众对家暴的危害性的认识仍有不足,有41.4%的被访者就认为因矛盾偶然发生不属于家庭暴力行为。
另外,《报告》发现,只有约三分之一(37.5%)的被访者认为家长或其他亲戚长辈打小孩属于家庭暴力行为。对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暴力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人仍然认为家长打骂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
此外,居民们对于冷暴力行为的认识存在一定分歧,只有56.9%的被访者认为长期不理睬对方、48.5%的被访者认为长期无故拒绝过夫妻生活属于家暴,也就是说,有近半数的居民则认为以上的行为不属于家暴。另外,认为对家庭成员进行经济制裁被属于家庭暴力的被访者更少,只有38.7%。
而对于冷暴力行为的认识与被访者的教育程度和家庭月总收入有关。调查显示,本科学历以上的被访者中认为长期不理睬对方、长期无故拒绝过夫妻生活属于家庭暴力的人的比例明显高于本科学历以下的人群。家庭收入越高的人群中认为这两项行为属于家庭暴力的人数比例越高。说明高学历高收入群体相较低学历低收入群体对冷暴力的危害有更广泛的认识。
从调查来看,目前解决家暴问题的有效办法还不多,社区妇委会、居(村)委会了解家庭暴力事件的最主要方式是靠受害者上门投诉,其次是邻里街坊举报。而且家庭暴力行为隐蔽性强,多被认为是“家丑不可外扬”,进而导致取证困难。而一线基层妇联和基层组织对家庭暴力约束力较弱,基层家暴防治投入不足。调查显示,超过50%的社区表示家暴防治资金投入不够和人手不足。加上顶层设计不足,家暴防治统一立法滞后,缺少专门法律法规、执法细则不足导致执法措施空泛且起诉发动权困难。
采写:南都记者 李拉 实习生 刘亚丹 通讯员 穗妇宣
作者:李拉 刘亚丹 穗妇宣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