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街头,每到夜晚,大妈们便聚在一起大跳广场舞 张晓冬/图 |
健身、交友、时尚……无可否认,广场舞已经成为当下中老年群体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惯常的生活方式,本无可厚非。但近年在媒体高频度的曝光,似乎昭示着它仿佛不受控制的发展和异化。广场舞从何而来?广场舞之风为何会愈演愈烈?背后的社会大众心理是什么?当它开始超越边界,社会该如何引导和应对?
【追溯】广场舞的“往世今生”
广场舞从何而来?有好事网友整理出一份“源头考”,居然有六种源头之多。
1940年陕北“新秧歌运动”说;新中国初期,流行“秧歌舞”说;文革时代“忠字舞”说;上世纪80年代初解舞禁时“交谊舞”、“迪斯科”说;2005年之后,政府实施“体育文化活动推广指标”说;新世纪中国城镇中老年的新社交纽带,替代上世纪90年代的“气功热”说。
郑州大学应用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张明锁,更倾向于后两种源头说,他认为,群众自发的、正常的广场舞健身活动,是目前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总体来说是积极、健康、有助于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
“我注意到,广场舞所播放的音乐,大多是当下流行音乐。”张明锁认为,这是中老年人追求时尚、想跟上时代脚步的一种方式,跳出了时代的“节拍”,所以广场舞越来越受到群众青睐。
【现状】愈演愈烈广场舞
但从去年到今年,广场舞发展的态势似乎超出公众的想象。最新的一次热度表现为“火车广场舞”。
网友爆料称在K1063车次(兰考—郑州段)火车上,一群大妈在火车上互飙广场舞,气氛很热烈,乘客纷纷掏出手机拍摄。视频显示,时尚的大妈们在火车上的过道中跟着节拍热烈起舞,其他乘客也跟着拍掌扭屁股,坐在车上的一位老大爷全程不敢直视。
这段视频被放在网络上,再经微博、微信发酵,转载频率以千万次计。
此前,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妈广场舞,被媒体报道的频次也显示出这一“时代表情”被关注的热度,而这一现象也越演越烈,直至走出国门:中国大妈广场舞占领“卢浮宫”、占领红场、占领纽约……
广场舞这一词汇,有了“国际范儿”。
【影响】私密环境轻易被攻陷
凡事有度,是中国主流社会遵从的传统哲学,超越了“度”的结果,往往走向“物极必反”。大妈广场舞当下一度成为新闻热词,这背后是广场舞的变味儿和越界,一群人以广场舞的生活方式,影响甚至骚扰到更多人的生活。
晚上8点整,郑州市金水路与未来路交叉口曼哈顿广场,潘俊先坐在21楼办公室里有些心绪不宁,楼下广场空地上每晚广场舞按时开练,比闹钟还准。
他是华夏性格领导力研究院院长、首席导师,从事九型人格的研究及推广,课程包括私密分享、冥想等部分,对环境私密性要求很高。“当初选址在这里办公、培训,是看中这里的地段和环境。”但让潘俊先始料未及的是,“私密环境”轻易就被大妈广场舞攻陷了。
金水路与未来路交叉口四个角落,定时定点跳广场舞的,居然占了三个角落,要不是西北角的广场因修路被占用,可谓“全线沦落”。
潘俊先注意到,广场舞大妈们“装备精良”,用的基本是HIFI(高保真)音响,而且这里楼宇密集,低音炮反射和回音很大,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曼哈顿广场属于商住两用,居民意见很大,而楼上经营的咖啡馆、茶社、会所、瑜伽馆等需要静谧的场所,更是苦不堪言。
思考
广场舞背后的情感需求
与逼仄空间
以对个人及大众心理学的了解,潘俊先对大妈广场舞事件,也做了一个现实及社会心理的“拼图”。
他认为,当下广场舞大热,是与目前社会加剧老龄化分不开的。现在城市空巢率达到70%以上,老人普遍有精神生活的巨大需求。而子女迫于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与老人的沟通、情感交流越来越少,广场舞作为一个情感载体,适时出现了。
潘俊先觉得,现代城市发展的异化,同时割裂了中老年人所习惯的“家长里短、邻里守望”的情感格局,随着高楼林立、地产规划无度、大型城市综合体的出现,更让老年人的活动空间越来越逼仄,从这个层面来讲,广场舞大妈是被“逼”到大街上的。
同时,潘俊先认为,经济转型及移动互联时代,各种“异相”被夸大放大,社会公德底线也被不断拉低。广场舞大妈群体中的一小部分人,在满足情感宣泄、渴求社会关注和认同的同时,过度展示,虚荣心膨胀,忘记了在公共空间的“尊重边界”,传递了负面的信息。
潘俊先对目前大妈广场舞的现状是“理解但不赞同”。他同时希望,城市应规划更多更合理的公园、绿地,让中老年人老有所乐;而相应的,中老年人要真正懂得,“尊重别人才是尊重自己,方便别人才是方便自己。”
声音
需要广场舞更需要广场精神
大妈们跳广场舞本无可厚非,但既然是广场舞,就应遵守广场精神。“广场精神”是什么?本质上就是一种公共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广场精神”的底线应该要有所节制,考虑他人感受,顾及公共影响。比如,可否考虑把声音调低一点,把时间安排得更妥当一点。据广州日报
□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张英/文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