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又发生马拉松猝死悲剧:21岁的大一学生小冯,倒在昆明高原国际半程马拉松16公里处,经抢救无效身亡。在酷热及1890米的高海拔下比赛,选手反映用水点设置不足,很多人只能在焦渴中完成比赛。组委会方面则予以否认。
大一男生倒在16公里处
5月25日,在昆明举办的高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上,来自昆明冶金专科学院的大一学生冯某,在男子组半程马拉松赛进行到1小时24分钟16公里处时,出现步伐不稳、左右摇晃等情况,随即被救护组送往医院,11点半经抢救无效身亡。
赛事组委会介绍,冯某为个人自愿报名参赛,并按照国际惯例在赛前签订了风险责任书,购买了赛事运动意外保险。目前小冯的死因暂时无法确定。
据了解,参赛的一万余名选手中,共有10人在赛中先后出现不适症状,被送入医院抢救。其中有5人出现了恶心、呕吐及昏迷症状,除了21岁的小冯不治身亡,41岁的许先生情况最为严重,截至昨天下午5点仍在住院治疗。据解放军昆明总医院急诊科医生介绍,许先生因为中暑,造成大脑缺氧、大小便失禁、昏迷等严重反应,当天下午5点被紧急转送到该医院进行救治。
选手反映饮水供应不足
25日上午9时,昆明气温已高达摄氏30度,但赛事按计划举行。组委会在赛前曾表示,从起点、终点和距起点5公里以及之后每隔2.5公里都会提供饮料、饮水、浸水海绵块供参赛者使用。但选手反映,10公里项目中竟没有出现用水点,很多选手只能在焦渴中完成比赛;而参加半程马拉松
赛的选手,有的在沿途只能捡喝前面专业选手剩下的矿泉水。同时,赛前主办方曾承诺的移动厕所也没有安排,不少选手只能在路边的绿化带解决“内急”。
对此,组委会工作人员表示,饮水点是充足的,“操作是按照中国田协下发的马拉松赛事管理办法相应执行标准来执行的”,10公里全程没有饮水点“不可能”。
据了解,实际情况是,本次半程21公里比赛分别在4公里、5公里及之后每个2.5公里处设了8个饮水站,但由于高温干燥,加之参赛人数比去年暴增3倍,饮水点显得少且“供水不足”,一些选手为了喝水只好硬着头皮跑完全程,到了终点补水也很困难。
赛事组织工作有待改进
运动医学专家表示,选手之所以出现不适甚至死亡,与当天的高温及是否适应高原条件均有关系。
不过,在一项赛事里出现猝死事件,还有另外9名业余选手被送往医院急救、1名非洲专业选手中暑,表明昆明半程马拉松赛的组织工作和比赛条件有待改进。
在昆明赛事的组委会方面,发放给选手的赛事指南提醒参赛者需要“有长期参加跑步锻炼或训练的基础,并根据自己身体状况和能力选择参赛项目”,并且列出了先天性心脏病等几类不宜参加比赛的患者。在参赛选手的报名表上,也有相关的免责声明,包括“明白参加此项比赛对健康状况有特殊要求以及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以及“为参加比赛已做好充分训练和准备,本人已经医疗机构体检,身体健康,有能力参加此活动。”
舆论认为,这些免责声明,不应该成为赛事组织方组织不力和逃避责任的借口。
链接
参赛者猝死事件频发
在今年3月举行的苏州环金鸡湖半程马拉松赛上,一名25岁女选手在比赛过程中突然晕倒,抢救无效死亡;在2012年的广州马拉松赛上,两名选手在赛后死亡;而大家最熟悉的马拉松死亡事件是在2004年的北京马拉松赛,北京交通大学机电学院学生刘鸿斌和一名退休职工先后猝死,其中刘鸿斌的死还引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
对于组织者来说,对比赛准备不足、软硬件跟不上、对赛事举办的随意性,是如今中国马拉松赛背后的毒瘤。
另一方面,长跑爱好者更需要量力而行,对自己负责。专家介绍,参加马拉松,一定要经过系统训练,并在身体状况非常好的情况下进行;赛前最好进行一次详细的心肺功能评价和心脏系统检查。
据新华社《春城晚报》东方时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