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图解:口碑最差的官员群体 |
5月26日发布的社科院蓝皮书《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2013-2014》称,官员形象危机呈“多元高发”态势,主要集中在五大风险领域:“贪”(贪腐问题)、“渎”(失职渎职)、“色”(性丑闻、强奸)、“假”(包括火箭提拔、“被影响”“造假造谣”等要素)、“枉”(暴力执法、遭遇暴力抗法、作风粗暴等)。
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唐钧认为,官员形象危机事件不断增多,但从相对数量看,问题官员仅是少数,从严、从快查处问题官员也表明了党和政府的坚定态度。对待官员问题,需全面客观。
“转型期的社会管理困难、焦躁的社会心态,客观上也成为官员形象问题的环境变量;与此同时,法制环境、民主环境和媒体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少数官员也因此而患上了‘转型期不适应综合症’。因此,塑造中国官员新形象,要‘内外联动’,强化制度建设,规避形象风险,提升群众好感度。”
群众力挺“从严查处”、爱“务实官员”
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呈现出严查各类违纪违法案件、狠抓顶风违反“八项规定”行为的高压态势,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官员作风建设收到的实效。
官员形象的社会态度调查显示,“官员形象已改观程度”平均为51.7%,表明群众普遍认为官员形象有改观;而“官员形象待改观程度”平均为73.2%,表明群众认为官员形象需进一步改善,目前仍存在较大的改观空间,力挺“从严查处”。
该调查还从群众对官员形象的偏好进行了排名。排名显示,当前群众“爱才喜惠”,更加偏好“能力本位”和“惠民导向”的官员,因此官员形象需“才德兼备”。而无论是“能力”型官员还是“惠民”型官员均属于实务型官员,说明群众最为期待的是官员专注于实事,真正让社会获益。
群众厌“贪渎”、喜“服务”
研究中心的官员形象社会态度调查报告显示,当前,群众更加厌恶“贪”和“渎”的官员。在“群众对官员负面形象的厌恶排名”中,“贪”(30.7%)、“渎”(24.8%)和“假”(17.4%)位列群众对官员负面形象厌恶排名的前三位,“色”(16.6%)和“枉”(10.5%)次之。而“贪”和“渎”都属于对“公权力”的滥用,说明群众普遍认为“公权力”应合法、合理使用。
官员形象的社会态度调查还显示,群众认为2013年形象最差的官员群体依次为:城管、学校领导、医院领导、村干部、警察、国企领导和民政干部。
报告指出,城管属于执法类官员,执法不当往往造成恶劣影响。在2013年问题官员典型案例库中,“暴力执法”典型案例就有20起;同时,执法作为一种“管制”行为,极易引起执法相对人的差评和遭到公众的不理解。
根据该调查,群众对民政干部等服务类官员的评价明显高于城管等执法类的官员,这反映了群众“喜服务、烦管制”的倾向,偏好于官员更多地提供服务,而不是进行管制。
官员形象重塑需“内外兼修”
报告认为,当前官员形象整体上呈现“破多立少”的格局,官员的负面评价较多,而正面形象塑造较少。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沈荣华指出,官员形象“立少”是当前需要关注的问题。十八大之后,各级官员开始不约而同地深入基层、走进群众,努力塑造其公众形象。然而,群众对这些做法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误解和质疑。“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塑造官员形象的做法还是太少,另一方面没有真正了解群众的需求。”
官员为什么会有形象危机?唐钧认为除了官员自身素质之外,内部制度设计和外部群众预期的偏差也是重要原因。通常对官员的考察,由上级来评定,不管外界怎么质疑,领导肯定你,就不影响升迁。随着民主法制的进步和信息的扁平化,公众对官员形象的评价日益重要,内外多元评价的格局已出现。
“我们对官员的定位曾经是要带领大家致富;现在到了转型期,每个部门和官员的形象应该是什么,目前还没有一个系统的思考。官员形象的分类管理、分级管理,根据群众需求动态调整等精细化、人性化的官员形象管理创新有待研究和尝试。”唐钧说。
报告认为,打破官员形象“破多立少”的格局,塑造官员新形象,一是要从内部健全反腐体制机制,提升官员素质;二是要了解群众需求,了解群众真正偏好的官员形象,增加针对性,将亲民惠民行为常态化、制度化。
官员形象的社会态度调查显示,群众最偏好“能力本位”和“惠民导向”的官员,最厌恶“贪污受贿”和“失职渎职”的官员,可见中国官员需要树立能干、惠民、不贪、不渎的新形象。(作者: 毛鹏飞。图片:新华社)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