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6月4日电
山东、河南等生源大省近两三年都未能完成招生计划。而在全国各地,专科学校或者实行注册制,或是录取分数低至150分;
全国计划录取比例不断攀升,2013年达到76%,创历史新高。即便是高考生源大省河南,录取率也在5年间从42%攀升至78.2%……
2014年高考前夕,中国教育在线发布《2014年高招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统计数据表明,虽然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实现了连续5年下降后的首次回升,但直到2020年前后,我国18岁适龄人口总体趋势下降明显。
“综合多项统计,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生源危机持续发酵已为高校生存带来严峻挑战。”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说。
“生源危机”:
985高校开减招生计划
报告列举的一组数据形成鲜明的“剪刀差”: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峰1050万后快速下降,随后两年部分省市曾出现20%的大幅度下降,但近年下降幅度趋稳,今年开始反弹。伴随着报名人数的不断下降,录取规模继续增长,2013年全国高考录取率创新高达76%。
“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的进程正面临喜忧参半的尴尬局面。”陈志文说,高等教育的供求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曾经“一席难求”的大学不断降低门槛,但仍难逃适龄人口下降带来的“生源危机”。
根据报告,北京高考报名人数已连续第8年下降,去年二三本招生计划均未完成; 河南连续5年生源规模下降,高招计划已连续2年未完成;由于采取较为宽松的外来人口落户政策,广东高考规模连续14年基本保持增长,但仍多年未实现招生计划……从各地公布的数据看,“生源危机已蔓延至全国”。
报告还进一步指出,在2018年到2020年前后,18岁适龄人口将达到一个最低谷,然后稳步回升,但无法再回到上一个高峰。
另外,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的跟踪调查,近年来985高校悄然调减招生计划,以确保生源质量;地处偏远地区的211高校以及一些农林院校无人问津,不得不再三征集志愿。
“同质化”严重:
英语专业“遍地开花”
湖北省教育厅公布的《2013年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共有67所院校、307种本科招生专业。其中,62所院校开设有英语专业,紧居其后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分别有57、53、51、49、49所本科院校开设。
从《2014年高招调查报告》引述的湖北省高校专业设置现状不难看出,饱受诟病的高校“同质化”现象依然严重,缺乏特色与定位是全国2000多所高校的普遍问题。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博士后刘继安通过对中国大学财政结构的研究指出,中国多数地方省属院校收入的三成至四成来自学费,生源依赖性很强。没有特色和品牌,恐怕难以为继!
“一些地方院校收入结构当中学生学费收入占到30%至40%,一旦招不到足够学生,或者学生不报到,直接影响学校的基本收入,危及学校生存。”刘继安说。
针对这一问题,报告也阐释了关于“引导一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国家战略部署。报告指出,“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增本科,包括独立学院、民办院校,是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最难的群体”。
陈志文说,引导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不仅是增强高校内生力的必由之路,也是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社会成才观念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有助于拓宽并稳定今后一段时期的高等教育生源。
“阴盛阳衰”:
女大学生早就超过男生
近年来,在我国人口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的背景下,高校却出现了“阴盛阳衰”的相反情况。
《2014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全国女大学生人数首次超过男生;2012年,全国大学普通本专科生共有2391万余人,其中女生人数超男生64.78万人。
“女大学生特别是‘女状元’增多的现象背后,既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也反映出当前考试招生的问题。”陈志文说,当前应试型的评价体系的核心是细心认真不出错,这些往往更适合女性应试者。
针对此现象,报告专章论述了高考评价体系和招录模式的改革,这无疑也是高考改革最核心也最敏感的环节。
而今年初,教育部已明确表示:高考改革方案将于年内出台,包括考试招生改革的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
大学招不到人绝非危言耸听
据新华社北京6月4日电
4日发布的《2014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学龄人口在一定时期内整体下降的国情与高招录取率持续攀升形成反差,中国大学要收紧“出口”、提升质量,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生源竞争中站稳脚跟。
经历30多年的恢复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特别是世纪之交高校扩招以来,曾被比拟为“万人挤独木桥”的高考逐渐从“严进”变为“宽进”,2013年76%的全国高考录取率再创历史新高。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设置体系、动态的质量监测机制和必要的选拔淘汰机制,“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不挂科的大学不完整”成为许多学生的生活写照。“混文凭”、学历“搀水”、高分低能等现象日益增多,也使高校信誉严重受损,高等教育质量饱受诟病。
更为严峻的挑战是,伴随着适龄人口波谷所带来的“生源短缺”,家长和考生的“择校”优势日趋明显,“考取了不报到”的现象也越来越多,部分高校正在连年遭遇难以完成招生计划、学费收入难以维持运转的“生存危机”。再不把学校的质量声誉提升上去,这些高校恐怕都难以为继!这绝非危言耸听。在欧美发达国家,以学费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大学把质量当作生命线,较高比例的淘汰率不仅是对学生个人的警醒和鞭策,也是学校在激烈竞争中对自身品牌的维护与保障。
对于中国高校而言,在继续贡献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必须加紧应对“生源危机”所带来的种种挑战,切实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同时,还要制定更加严格的考核和淘汰制度,让合格的、市场认可的毕业生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品牌。
1977年
恢复高考
1983年
定向招生,定向分配
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实行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
1985年
实行“双轨制”,出现“自费生”
1985年起
统一考试,分省命题
1985年起上海率先试行自主命题。至2012年高考,全国共有16个省市试行自主命题,其余15个省区市采用国家统一命题。
1989年8月
标准化考试全国推行
1996年
并轨招生,增加学费
政策实施后,高校学费年增长幅度达到30%,甚至50%。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1999年
推行“3+X”科目考试方案
2000年
增加春季高考,高考一年两次
北京、上海、安徽进行春季招生的改革。高考由一年一次增加为一年两次。
2001年4月
取消考生年龄和婚姻限制
2002年
招生全面实施网上录取
当年全国网上录取新生率达到85%。
2003年
高考提前一月,试行自主招生
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
同年,高考提前一个月举行,固定安排在每年的6月7日、8日、9日举行。
2009年起
探索科目一年多考
自2009年以来,先后有浙江、天津等省市实行“平时考试、多次考试”等多元化方式。
2012年8月
开放异地高考
2012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相关通知。2013年,12个省市组织4440名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