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刚刚落下帷幕,一系列话题引发关注,教育改革号角吹响,全民关注的高考亦动作频频。高考“撞”上了双休日,家长老师纷纷点赞;异地高考政策回暖,队伍迅速壮大;作文题依旧是焦点,学生网民不忘“吐槽”;“最美考生”缺席考试,却交上了满分的道德答卷;交卷铃还没响起,各大高校“抢人大战”已轰轰烈烈……
热词一 改革
2014高考开考之前,关于高考改革的消息已屡见报端。从浙江、广东等地探索打破“一锤定音”考试方式,到“技能型”与“学术型”分离,到异地高考逐步推开,再到各省加分“大瘦身”,一系列改革措施已经起步。
在多地的考试题目中,也不难发现“改革”踪迹。从北京语文考试的“微作文”,到山东文理综合从“3+X+1”变为“3+X”,再到重庆英语高考听力改革,许多变化动作虽小,却释放积极信号。
2014年被不少人称为中国教育改革元年。从中央到地方,措施相继出台,教育改革正逐步进入“深水区”。高考改革,作为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备受瞩目。高考怎么改?人才选拔去向何处?答案很多,却应指向同一个方向:给予平等竞争更多机会,给予资源均等更大可能。
热词二 异地赶考
2014年高考,异地高考大军人数空前庞大。2013年,异地高考政策破冰,首年全国12个省份共安排4440名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今年,这一数据猛增至28个省份、5.6万人。
一年间,实施省份增加16个,人数增长11倍,异地高考政策成效明显。然而,政策形态各异、门槛有高有低、条件“依旧严苛”等问题仍未解决。可以想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教育公平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课题,诸如异地高考等推进公平的重要举措,亟待进一步完善。
热词三 恰逢双休
近5年来,高考首次恰逢双休。没了塞车、上班等困扰,周末高考“一路畅通”,人们纷纷叫好。但如果将高考时间固定于6月7日、8日,则下一次双休要到2025年。
多年来,“周末高考”的呼声一直未绝。逢考必堵,加重了交通和考生的双重负担,工作日高考,也让许多家长在上班和陪考之间左右为难。有专家建议,可将高考时间固定为6月第一个周末,减少交通压力,也错开工作时间。此外,也有观点认为,无需为高考刻意安排周末,“平常心最重要,全社会为高考让路,不一定是好事。”
热词四 夺刀少年
2014年高考,人们将“最美考生”的称号授予江西考生柳艳兵。
柳艳兵虽然缺席高考,却交出了一份满分的道德答卷。2014年,全国各省份陆续出台高考新政,在各项加分“大瘦身”的同时,有13个省份的加分项目涉及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虽然这一政策仍存争议,但令人欣慰的是,柳艳兵有了“特事特办”的高考机会。该为这样的“特事特办”叫好,因高考选拔的是国家栋梁,而栋梁的意义,远不止于分数。
热词五 争议作文
从重庆的“租房”,到安徽的“剧本”,再到北京的“老规矩”,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不出意外地再次成为网络热词,也引发了不少争议。段子手大显神通,微作文千奇百怪,2014年的高考作文题,收获了不少“点赞”,也遭遇了许多“吐槽”。
值得肯定的是,今年高考作文题少了些“心灵鸡汤”,多了些“言之有物”。“门与路”“谈不朽”“两人过独木桥”等思辨色彩浓厚的题,给予学生更大思维空间,而“胶片与数码时代”“科技改变生活?”等题,也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
热词六 生源大战
西安交大晒出61年前学霸录取通知书,武大“女神”手捧“我在武大等你”亮相,还有不少学校给出“男女比例1:10”“宿舍有空调”“wifi全覆盖”等接地气的诱人条件……高考刚结束,生源大战已如火如荼。
《2014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今年高考报名人数在连续5年下降后首次反弹,然而,高校的生源危机却仍在发酵。一方面,名校、重本人气爆棚,仍想方设法“掐尖儿”;另一方面,二本、三本和高职高专门庭冷落,面临严峻招生困境。生源分配呈现出的结构性问题日益严重,亟待破题。
专家指出,轰轰烈烈抢生源的背后,是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终结生源大战,化解生源危机,尚需教育改革多方发力,重担不仅在高校,更落在政府及教育职能部门肩上。 (新华社)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