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沈阳6月15日电(赵洪南)近日在辽宁省抚顺市举办的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专场展演上,海城高跷、抚顺地秧歌、辽宁鼓乐,这些原本在田间地头才能看到、听到的民间艺术,被搬上了舞台,让观众在现代化的都市里欣赏到原汁原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
记者在展演现场看到,欢腾、奔放的海城高跷表演逗得观众笑声不断,连连叫好,让观众领略到有300多年历史的海城高跷的独特魅力。姿态丰富、刚劲豪放的抚顺地秧歌仿佛又将观众带回满族早期渔猎生活和八旗战斗的生活。
抚顺满族地秧歌传承人栾榕年说,满族地秧歌中旗装打扮的“鞑子官”和仅穿皮袄、斜挎串铃及各种生活和狩猎器具的“克里吐”(俗称“外鞑子”),他们的表演动作多源自跃马、射箭、战斗之类满族原始状态的生产生活,也有的是模仿鹰、虎、熊等动物的动作,其中多有传统舞蹈的元素。
此外,阜新东蒙短调民歌、勒津蒙古族马头琴音乐、勒津蒙古族好来宝、铁岭朝鲜族农乐舞等少数民族非遗项目和极具满族特色的民间舞蹈《满族鼓舞》,更向观众展示了辽宁多民族的文化融合。
看过这场非遗演出的一位观众告诉记者,他不知道原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这样有趣,原来“活着传承”的民间技艺就在我们的身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一代一代往下发展,就不会被人们遗忘。
“非遗是一种活态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前来参观展演的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非遗专家乌丙安说。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