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巩峥 于丽爽 通讯员 张昕
北京是一个缺水城市,目前北京市人均生活日用水量为210升,其中居民家庭用水人均用水量为110升,公共生活用水人均用水量为100升。而在水资源充沛的德国,人均日用水量只有120升。有媒体测算,北京人均日用水量是德国的1.7倍。走在节水前列的德国,有哪些节水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24岁德国小伙伊斯迈,来自科隆。尚未大学毕业的他,在金融街威斯汀酒店实习已有一年。昨天,记者随他来到员工宿舍,提出想跟他聊聊节水的话题,他很是意外,因为在他看来,节水本就是理所当然的事。
伊斯迈要给记者倒水,起身先去盥洗室洗手。记者刚好借此观察一下。果然,他把水龙头开得很小,随后先关水再打肥皂。再看他用来倒水的杯子,是倒扣在消毒棉上的,这样做一来卫生,二来省去了冲洗杯子的用水。伊斯迈说,这些都是从小就养成的习惯。他告诉记者,孩提时代父母就总是提醒他:洗手、洗脸打肥皂时要关掉水龙头,不然会浪费水,而对每一种资源的浪费都是可耻的。
这种节约的意识深入脑海,形成习惯。直到今天,在北京生活的伊斯迈依然如故。“我一直保持着这样的纪录,每次洗澡都不超过3分钟。”伊斯迈笑着说。
据市节水中心数据显示,北京市民每天洗澡用水33升,在110升人均用水量中占最大比重,一般人洗澡时间不低于10分钟。在北京生活的伊斯迈是怎样做到3分钟洗个澡的呢?窍门是精打细算:前半分钟,人在淋浴喷头下转着圈快速冲洗全身;后一分钟涂洗发液、沐浴液;最后一分半钟彻底冲洗干净。说起这些,伊斯迈一本正经,就像是在分步骤解决一道数学题。
伊斯迈告诉记者,德国人节水习惯的养成,跟政府大力提倡节水,进行节水宣传有关。
德国政府奖励收集雨水的家庭,重罚浪费水的企业。另外,德国水价高,每立方米收费高达1.9欧元(约合人民币16元),而且水用得越多,单价就越高。伊斯迈说,久而久之,节水成为每个家庭自然而然的做法,“像我的家乡科隆,集雨的设备、工具随处可见。不论家庭、企业还是政府部门,每栋公寓和独立房屋,都有集雨装置,收集房顶的雨水,蓄入水箱,用来浇花、冲厕所。”
“在德国的公共卫生间,经常会看到‘刷牙或抹肥皂时,将水龙头关闭’的提示。”伊斯迈说,也正是经常看到提醒,才养成了他在公共场所与家里一样的节水习惯。
伊斯迈告诉记者,在德国,家庭广泛使用节水设备,家庭污水经过高科技沉淀、净化,循环回来后可以达到直接饮用的标准,但在北京,节水设备使用并不太普遍。
链接
听在京德国人说节水
“在德国,很多日常生活中的事务都是靠机械来完成的,比如洗碗,在北京,大家都习惯开着水龙头洗,这样其实大部分的水都被浪费了。而在德国,大部分家庭都是用洗碗机洗碗,每次的用水量都是固定的,比较容易控制,水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也比较节水。”
—马库斯(德国人,在京生活5年)
“在德国,洗车都要去专门的地方,而且是机器洗车,按国家标准用水量是非常少的。北京的路边洗车店不仅浪费大量的水,洗车的污水还随地排放,会污染地下水源,这都是特别不好的做法。如果在德国,你在别墅区路边洗车,你的邻居会打电话报警的。”
“在德国很少见到洗浴中心,在北京却随处可见。中国人喜欢到洗浴中心里去泡澡,很舒服,但是肯定会浪费很多水。”
—费安德(德国人,在京生活近10年)
“北京的小餐厅很多,他们洗碗的时候打开水龙头,水哗哗地流,看着就很浪费。在德国,饭店少,在饭店吃饭比较贵,所以德国人不像北京人这样经常在外面吃饭,也会节约很多水资源。”
—伊丽莎白(德国人,在京生活3年,丈夫是中国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