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存
北京54种“当家树”
观察动机:6月份本市进入汛期,狂风骤雨明显变得频繁。风吹雨泡之下,全市多个区县树木倒伏较为严重。如6月初一场暴雨,仅城六区就有300多株树木倒伏,日前通州区遭遇冰雹狂风灾害,5400余棵树木被大风刮倒。“平原杨家将,山区松柏坡”,这曾经是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的一句口诀,也反映了北京树种分布的一个基本局面。如今北京的城市绿植正面临一场“革命”,曾为本市行道树的“主力”北京杨、柳树、火炬树等,正在逐步被淘汰,而不断有适应环境、美化景观的新树种填补进来。
6月以来,本市遭遇多次暴雨、大风袭击,除了带来防汛压力,也造成大批树木倒伏,造成房屋及财产损失。日前,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多位园林绿化相关人士处得知,在本市常见树种中,最经不住风雨袭击的,是树冠大而根系浅的柳树、洋槐和椿树等。这些树种,加上每到春季飘飞絮而被许多市民排斥的杨树,在新栽树苗中的比例均在下降。元宝枫、栾树等耐旱且景观效果好的树种,正在取而代之成为城市绿化中的“新宠”。
杨树、柳树被刮倒最多
6月26日傍晚,位于通州区东南部的永乐店镇遭遇冰雹狂风天气,5400余棵成年树木被刮断甚至被连根拔起。由于树干或根系被毁,其中只有少部分树木有存活可能(昨天本报A9版已进行报道)。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这5400余株树木中,种植量最大的杨树被刮倒最多,另外有不少柳树、椿树、洋槐等被刮倒。通州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年汛期倒伏的树木均达上万株,主要原因是风力过大,加上雨水浸泡致土壤松软。
据园林部门介绍,6月初本市发布首个雷电预警,那场暴风雨致使全市大量树木被刮倒,仅城六区即统计有300多棵树木倒伏。颐和园昆明湖畔,一棵直径约一米的大柳树,柳条茂密的树枝被大风“扯”下掉进湖中,支撑树干的铁架也被带进水里。从历年汛期园林部门的统计显示,在风雨中倒下的树木品种包括柳树、杨树、榆树、雪松、洋槐、国槐、喷鼻椿树等,其中杨树、柳树在其中占比甚至过半。
土壤突然湿软是倒树主因
本市城区绿化树种尤其是行道树中,目前数量最多的是国槐,其次为杨树、柳树。但在历年风雨天气中,倒伏最多的为何总是杨树、柳树?一名区县园林部门负责人介绍,柳树树冠大易形成“树大招风”的姿态,且多种植在水域周边,土壤松软,因此稳定性较差。杨树的根系主要依靠地下水涵,但目前城市地下水位下降,根系够不到地下水难以壮大,暴雨致地表突然变得湿软,大风一刮杨树自然“扛不住”。“国槐虽然树冠大,但是枝条刚性比较强,能有效把风‘卸掉’,它的根系也很发达,能跟土壤紧紧吸附在一起。”
除了局部地区遭遇极端天气,一般风雨天气时,树木倒伏多集中在中心城区。据专业人士分析,中心城区空间有限,道路大量硬化、地下不断有轨道及管线施工,树木扎根浅而相当于“花盆树”,原本需扎根数十米的树木,只能扎根不到十米,其稳定性难免大打折扣。此外每到大风天气,密集建筑物形成的穿堂风成为树木“杀手”。本来风力只有5级,“穿堂风”瞬间最大风力却能达8级以上,这些树木因此更容易被连根拔起。
本市绿化树种正逐年更新
去年8月,新版《北京市主要常规造林树种目录》公布,54个树种被确定为本市“当家树”。除了松、柏、杨、柳、榆等市民常见树外,增加了麻栎等10多个“新秀”树种。这些树种有的可有效滞尘、吸附污染气体,有的可观花观果观叶,极富观赏价值。而北京杨、泡桐、彩叶火炬等10多种“老牌”行道树在名录里消失。市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市主栽树种长期在进行着筛选,早已不是当年“平原杨家将,山区松柏坡”的局面。如曾经因生长快风靡一时的北京杨,因木质不紧实、易招致病虫害,成树也常发生倒伏,而被造林部门放弃。
朝阳区园林绿化局副局长郝宝刚告诉北青报记者,目前新栽树苗的“主角”是适应本市气候、景观效果更好的元宝枫、栾树、银杏等,而杨树、柳树、椿树等正逐渐减少。他解释,杨树将更多用于生态造林,而非城市行道树。除了倒伏原因,还因为雌性毛白杨春季飘下大量飞絮,遭到市民抵触,目前正被逐年改成无飞絮的雄性毛白杨。对于汛期树木倒伏,他表示应加大易倒伏树木枝叶修剪力度,尽量避免其被风刮倒。
小贴士
大风天尽量勿躲在树下
汛期风雨天气较多,提醒市民暴风雨时尽量进入室内,尤其刮大风时勿在树下停留,停车最好避开树下。市园林部门已部署各区县全面清查,对道路两侧、平房区、河道两侧、居民小区、学校、胡同、车站等重点地区的树木进行全面盯防。对浅根系和树冠过大的行道树木进行修剪和加固支撑。一旦发生树木倒伏,城区数十支24小时待命的抢险队将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救援、清理。倒伏的树木仍能存活的,原地扶植并进行加固支撑。不能存活的则移除,并在明年开春时进行补植。
文/本报记者 周敬启 董鑫 林艳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