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是“七七事变”77周年纪念日。上午,党和国家领导人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隆重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现场直播纪念仪式,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络电视台也同步直播。
南京启动大屠杀死难者遗属登记活动
为更好地传承南京大屠杀历史、教育后人牢记历史教训,6日上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启动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登记活动。
南京大屠杀暴行发生迄今已经77年,幸存者大多已经80岁以上,已到耄耋之年,人数越来越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100多人。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介绍,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幸存者也必然会慢慢逝去。纪念馆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遗属、幸存者的后代对那段历史也较为熟悉,长辈们当年悲惨的受害史,往往随着他们的讲述,印入后人的记忆中,成为历史经历传承下去的又一重要途径。这直接促使纪念馆决定展开了遗属登记活动。
朱成山表示,由于特定的身份,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群体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历史传承的主要力量,在未来的证言活动、公祭活动中将承担更多的责任。纪念馆的目标是在今年12月13日首次国家公祭日之前征集到3000名以上的遗属信息。
第一次国家公祭将在南京举行
随着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高山按下按钮,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新华网共同筹办,中、英、日三种文字版本的“国家公祭网”(www.cngongji.cn)6日正式上线。
为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二战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造成的深重灾难,今年2月底,我国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符合国际惯例、顺乎国内民意的决定,受到了国内外舆论的一致好评。今年12月13日,第一次国家公祭将在南京举行。
此外,刚刚上线的“国家公祭网”还将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网站”实现无缝对接、形成互补,从而更好实现历史教育和传递和平的使命。
据了解,今年12月13日,“国家公祭网”还将增加俄、法、德、韩四种语言文字版本。
综合新华社、《新京报》
规格高历史罕见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坐落于全民族抗战爆发地—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纪念馆在l987年7月7日全民族抗战爆发50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了馆名。1997年7月7日,纪念馆二期工程竣工,江泽民亲笔题词:“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以史育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振兴祖国。”
在普通的年份,每年的7月7日,纪念活动会如期举行,主要是以各界赴纪念馆悼念等形式纪念。
但在有些节点年份,会采取举办活动,演唱抗战歌曲、朗诵抗战诗歌的形式进行纪念。
上海师大教授、抗日战争史专家苏智良对记者表示,在中国人民全民族抗战爆发的“逢五”和“逢十”的年份,纪念活动会比较大。而在普通年份,也会有高规格的官员出席,但国家领导人出席的时候非常少。类似今年这种普通年份,纪念的规格如此之高,在此前非常罕见。
在他看来,今年的规格高,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由于全国人大通过的“两日”决议,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两个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二是由于目前的东北亚形势。
苏智良表示,明年是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各界都非常关注,为了明年的准备,今年规模会大一些。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