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里百余人捞虫为生 一天能捞约两吨 人均月入5000元 分两派约300人干这行 水务部门称未影响河道但存危险
进入夏季后,天通苑南侧的清河里突然出现大量捞虫人。他们每天穿着皮衣皮裤在河里打捞,然后卖与收购人制成鱼饲料,以此营生。他们认为这个工作很有意义,自称“河道清道夫”。
现场
清河每天百余人捞虫赚钱
昨天上午,北苑路北延桥,这里的清河河水约有一米深,桥两侧河中遍布上百位捞虫人,他们弯着腰、拎着一个四五米长的网兜正在河中摸索。
捞虫人多为男女夫妇分工合作,男人全身被皮革包裹,袖口、领口紧紧束住,皮肤被勒得通红,他们弯腰将网兜探入河底淤泥,然后慢慢提起网兜,一点点前行,再将网兜里的淤泥交给女人。
女人们拎着网兜,在河边上下百余次洗刷,将淤泥中冒出的一些一厘米长的红褐色虫子挑出。
下午2点,收购人员来到清河边,捞虫人纷纷上岸。将一袋子密密麻麻的红褐色的虫子出售。一般情况下,一对夫妇一天可以捞虫五六十斤,卖出三四百元。
调查
这行分两派月入5000元
据捞虫人介绍,这种红褐色的虫子是一种蚊子的幼虫。收购人称,他们以每斤5元的收购价,从这些人手中收得虫子后,卖与厂家制成鱼饲料。这种“经济链”从几十年前就已开始。
“我们算是‘房山派’,北京还有一个‘通州派’。”捞虫人张老三说,据他所知,北京共有约300名捞虫人。
张老三是房山派的“师傅”,从事这个行业已经20多年。1998年左右,董政权、龚艳华夫妇认识了张老三,得知捞一天虫竟能卖300元,这相当于当时半个月的工资,两口子毫不犹豫下了水。后来,亲戚互相介绍入伙,龚艳华的姐姐、小姑子等亲戚都干起了这个生意。如今“房山派”除了张老三,其他170多人都是龚艳华夫妇的亲戚朋友。
“通州派”主要是安徽人,也有百余人,主要在北京东边活动。清河、北运河、凉水河,都属于虫子大本营,过去两派因为抢河道还打过架,现在早已和解,还经常互通有无。
“其实我们是‘河道清道夫’。”张老三认为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他说,仅“房山派”一天就能捞两吨蚊子幼虫,人均月收入5000元。
讲述
旺季舍不得回家晚上直接住桥洞
下午3点,收货人离开,捞虫人赶紧到附近的小吃店吃饭,大多数人一碗面条。他们大多数不吃晚饭,晚上如果饿得受不了,就喝矿泉水吃饼干,五元一大包,可以管几天。
下午4点,酒足饭饱的捞虫人到北苑路北延桥下休息,这里也是这段时间的“宿舍”。女人忙着从小饭店借水洗洗衣服、补补网兜。
“挣的就是辛苦钱,太苦、太累。”董政权夫妇是最早跟张老三入行的,算是“房山派”大师兄。现在是捞虫旺季,他们都舍不得回房山的住处,就在桥下打地铺。一晚上被咬几十个包。
除了苦累,也有危险。清河看起来平缓,水深也不到一米,但也暗藏深坑、石块,甚至玻璃碎片,前几天一个小伙子,刚刚入行,三天时间就滑了三次,喝了几口臭水,拉了好几天肚子。
“等以后这条河治理干净了,我们也就彻底失业了。”十几年水中捞虫,龚艳华夫妇的腰腿都已受损,每到阴冷天就隐隐作痛,“只要儿子娶上媳妇,一定不干了”。
追访
对河道影响很小但存危险需阻止
今天上午,北京市水务局西水东调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这种捞虫行为对河道几乎没有影响,但是水政执法部门经常会阻止,主要是出于安全方面考虑。目前正值汛期,如果上游不知道有人在捞虫,突然放水,那么下游捞虫人就有溺水危险。目前尚无其他办法管理,如果情况严重,将向上级部门汇报。
民间环保人士、城市乐水行发起人张峻峰曾多次关注“捞虫”现象,他介绍,捞虫人捕捉的这种幼虫生活在污水中,这些水域几乎没有鱼虾,因此对生物链不产生影响。
它们以污水中的富营养物质为生,如果生长过多,就会腐烂,反而使河水更臭。捞虫人捕捞一部分,可以为其他幼虫留出生长空间,反而对净化水质有帮助。
有条件情况下,建议水务部门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帮助他们解决安全问题,鼓励他们捞虫,净化水质。
文/记者蒋桂佳摄/记者杨益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