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20日电 题:巴以新矛盾致冲突升级 各方加紧斡旋面临考验
作者 吴旭 袁珊
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和以色列20日均表示,接受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停火3小时的提议,以便在加沙城东部冲突中受伤的人员能够顺利撤离。
以色列军队针对加沙地带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发动的“护刃行动”20日进入第十三天。以军继续对加沙地带进行轰炸和地面军事行动,巴勒斯坦武装则不断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据巴卫生部门最新消息,军事打击已致巴方339人死亡,2500人受伤。以色列方面也表示,冲突已造成3名以色列军人和两名平民死亡。
随着双方伤亡人数持续上升,这场起初因遇害青年引发的“报复战”演变为巴以近来最大规模的军事冲突。此间专家分析指,3名犹太青年和1名巴勒斯坦少年先后被绑架并遇害只是此轮军事冲突的表面原因,当前局势严重恶化是由于巴以之间新矛盾所致。
巴勒斯坦内部两大派别巴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和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于今年4月宣布达成一份和解协议。双方同意组建联合政府,并在政府组建后6个月内举行全国大选。此项协议标志巴国内两派关系缓和,有望结束持续7年的内部分裂。但对于一直视哈马斯为恐怖组织、拒绝与其对话的以色列来说并不愿接受两派握手言和。
“巴以双方近一年的和平谈判宣告失败,而此时巴内部两派宣布成立联合政府,这不仅是哈马斯力量的一种伸张,也暗示以色列对哈马斯打压政策的受挫。”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东问题专家李国富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
李国富指出,巴内部和解意味着让哈马斯的合法性得到确认,以色列一直在找机会对哈马斯进行打击,而这次犹太青年被绑架一案就给其一个“合理的”理由。
除对巴两派和解的不安,以色列国内政治斗争也是促使其加紧对哈马斯打击的原因。此届政府组阁除总理内塔尼亚胡领导的右翼阵营“利库德集团”外,还有奉行中间路线的党团。同时,以外交部长利伯曼为代表的“极右翼”始终对内塔尼亚胡的“软弱”不满,曾屡次施压,甚至威胁退出联合政府。
中国中东学会理事、前驻叙利亚大使时延春在采访中表示,以政府为面对内部压力升级了对加沙地带的军事攻势。“本届以色列政府右翼色彩浓厚,和左翼政党相比,在安全问题上的立场更加坚定和强硬,导致巴以双方军事化对抗加剧。”
为避免战事进一步升级,国际社会正加大斡旋力度,积极劝和促谈。以色列曾于15日凌晨单方面接受了埃及的停火协议,而在遭到多枚来自加沙的火箭弹袭击后,以空军于当日下午即恢复空袭。以色列《国土报》称,以方之所以首先接受停火协议,是因为可以使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为进一步扩大军事行动找到依据。如果哈马斯方面继续对以发射火箭弹,以方就拥有了扩大军事打击的合法性。
“不论是与哈马斯还是黎巴嫩真主党的暴力冲突,以色列一贯采用威慑战术。”李国富指出,“如果冲突升级,以色列会加大对哈马斯的打击力度,直到哈马斯停止攻击。”
以色列与哈马斯双方16日又均同意联合国提议,于17日暂停攻击加沙地带5小时。但停火期限一过后,双方立即恢复向对方的攻击,以军还从17日晚开始发动地面攻势,不到48小时就至少有110名巴勒斯坦人在攻击中死亡。
面对短暂停火后局势骤然升级的尴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19日晚赶赴中东地区进行新一轮调解。“国际斡旋会起到一定的调停作用,”时延春指出,“人道主义停火是一个机遇窗口,但鉴于目前冲突双方态度都很强硬,这种停火相对脆弱,如果出现新的导火线,必然"一点就着"。”
谈及在巴以问题上的斡旋努力,美国务卿克里的十余次中东之行引人关注。克里自去年2月出任国务卿之初就随即展开中东之行,此后又多次踏足中东,似乎把解决巴以冲突“顽疾”当成首要任务。但美国的“特别努力”一直没有使和谈取得明显进展,加之此次冲突进一步恶化,美中东政策受到多方质疑。
半岛电视台称,克里无法劝服以方停止或局部停止定居点的扩建,如果美国不对以色列直接施压,克里的中东之行注定失败。《华盛顿邮报》则称克里的中东政策是一种“妄想”,认为美超级大国的惯性思维与复杂的中东现实相脱节是其中东政策包括巴以政策失败的原因之一。
“美国的基本立场偏向以色列,以偏向以方的立场来调和不可能解决问题。”时延春谈及美中东政策时说,“美国在一定程度上只能通过缓和、安慰和说教来显示自己的存在。”
李国富对此也表示,虽然奥巴马和克里都称不会放弃调停,但美在中东地区如何向此前说的那样发挥领导作用,还面临重大考验。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