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07年和2009年后,四川省启动了第三轮的扩权强县试点改革。至此,四川省183个县已经有78个县纳入了上述改革范围内。按照四川省的计划,到2017年,183个县中将至少有92个县的经济总量超过100亿元,40个左右县经济总量超过300亿元。
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此轮扩权强县试点改革依然针对经济权限,近年来业界呼声较高的“事权改革”仍未明确。
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四川省政府网站近日公布《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和扩大扩权强县试点改革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从今年7月起,四川省将新增19个扩权强县试点县。
四川省扩权强县试点自2007年7月开始启动,首批27个县纳入改革试点,2009年新增32个,加上此次新增的19个县,四川省扩权强县试点县达到78个,其数量已经接近四川省183个县的43%。
此次扩权强县改革中,上述《通知》称,在保持现有行政区划不变的前提下,比照原扩权强县试点改革的内容,赋予新增扩权试点县部分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包括计划直接上报、财政审计直接管理、税收管理权部分调整、项目直接申报、用地直接报批、资质直接认证、部分价格管理权限下放、统计直接监测发布8个方面共56项权限。
四川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郭正模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四川省之所以力推扩权强县改革,其背后的经济动因较为明显。7月21日四川省经济半年报出炉:尽管四川省GDP同比增长8.5%的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但四川经济整体上仍然延续去年以来的下行趋势,2013年四川同期的增速为10.1%, 而四川省2012年上半年的GDP增速更是达到13%。
在四川省GDP构成中,成都市一家独大的局面久未改变,这造成了四川省GDP上两万亿后经济增长速度趋缓。而四川省政府在研究后提出“多点多极”发展战略,即是希望以四川省其他市州的发展重新激发该省经济的活力。
而提高四川省县域经济活力则被看成四川省多点多极战略的基础。四川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四川地区GDP超过百亿的县(市)已经达到56个,2014年四川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到2017年,力争一半以上县经济总量超过100亿元,40个左右县经济总量超过300亿元。
前两轮改革受益于灾后重建
和前两轮扩权强县试点不同的是,四川省称将抓紧编制扩权试点县(市)管理权限清单,将赋予原试点县(市)的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及时落实到新增的扩权试点县。按照简政放权的要求,抓紧研究将与改善民生密切相关的社会事务管理权限下放到扩权试点县(市),同时有序推进新增试点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调整省、相关市和新增试点县的财政管理体制,确保新老体制平稳过渡、顺利对接。
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四川这一轮扩权强县虽然提出将进一步对财权进行改革、下放社会事务管理权限,但对于人事权的改革依然未有明确表示。这在四川省扩权强县改革中造成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当县一级政府财政上和市一级脱钩后,人事任免权依然掌握在后者手中,县一级政府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容易和市一级政府发生冲突。
而在下一轮的改革中,四川省还宣布将建立撤县设区试点县退出机制。按照公平和规范运行的要求,扩权试点县(市)中已撤县设区的,按程序退出试点改革范围,恢复市级管理。为有利于行政和经济管理体制调整衔接,在市、区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可设立2年左右的过渡期。
四川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刘敏福却认为,应该更加慎重地评价前两轮的改革。2007年—2009年间,“扩权强县”改革试点的三年多时间中,有两年多的时间恰逢四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时期,其间又逢国家大规模扩大内需的系列政策出台。在第一批27个试点县(市)中,有绵竹市、什邡市两个地震极重灾县,江油市、三台县、阆中市3个重灾县(市)。在第二批32个试点县(市)中,有罗江县、盐亭县、梓潼县、安县、苍溪县、剑阁县、旺苍县、南江县8个县属于重灾县。
“可以肯定地说,四川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县的改革成效特别是经济发展成果,许多地方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的相关政策。因此,扩权强县改革的一些举措对促进试点县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还需要慎重评价。”刘敏福说。
四川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唐利民此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将进一步研究编制下放权限试点县的管理权限目录,重点推动下放一批市级管理权限,特别是将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业管理权限下放到扩权试点县,推动将已下放至扩权试点县的权限推广至非扩权县。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