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援引有关专家称,三峡库区发生新老滑坡变形和坍塌,坝下冲刷危及下游河岸,珍稀、濒危物种面临灭绝,并称上海将是三峡最大“受害者”。对此,新华社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专家认为,三峡水库蓄水期间水库地震以微震和极微震为主,均小于初步设计论证报告中的预测值;三峡库区未对周边区域气候产生明显影响;三峡建设使得枯水期长江入海口流量大大增加了,对上海利大于弊。
长江珍稀濒危物种面临灭绝?
记者:与蓄水前相比,现在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情况怎么样?
郑守仁:三峡工程1994年开工建设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和库区地方政府认真落实1992年经国家环境保护局审批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确定的各项生态环境措施,包括淹没区库底卫生清理及危险废物处置、水库周边城镇及农村污水治理及垃圾处理、工业废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船舶污染防治及水库富营养化调控等一系列措施。 据国家相关部门监测资料表明,库区及相关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与蓄水前相比基本保持稳定。库区长江干流水质总体保持在Ⅱ、Ⅲ类水平;入库泥沙量明显下降,低于预期;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水库未对周边区域气候产生明显影响,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影响未超出论证的预测范围。
记者:有人担心三峡工程会造成长江珍稀、濒危物种面临灭绝,你怎么看?
答:水利水电工程对鱼类的影响是可以通过采取措施尽可能消除的。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实施了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工程,建设了长江上游珍稀和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与珍稀特有鱼类驯养救护中心,实施了中华鲟、胭脂鱼、达氏鲟等珍稀鱼类和重要经济鱼类的增殖放流,对长江珍稀和经济鱼类资源的增殖和保护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三峡水库在2011年~2014年连续实施生态调度试验,通过4~7天持续增加下泄流量的“人造洪峰”调度方式,促进葛洲坝下游“四大家鱼”的自然繁殖。到2013年,四大家鱼鱼苗的数量已完全恢复到2003年蓄水时的4.06亿尾的水平。
针对受淹没影响的三峡库区特有物种,如疏花水柏枝和荷叶铁线蕨,采取了野外迁地保护、植物园保存和种质资源保存等措施。实施了宜昌天宝山森林公园、兴山龙口河亚热带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提高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通过建设树木园、植物园和实施古大树等保护工程措施,有效保护了珍稀植物和古大树。
上海是最大“受害者”吗?
记者:有人指出三峡工程造成长江口萎缩、海水倒灌,上海将是“受害者”,你怎么看?
郑守仁:三峡工程建设对上海利大于弊。截至2014年6月底三峡电站为上海输送了1046.5亿千瓦时的电,相当于节约上海本地标煤用量3160万吨。如果没有三峡电力,上海势必要在本地或苏浙一带兴建4至5座总装机容量100万千瓦的火电站或核电站。用三峡电站清洁、经济、安全的电力对上海来说是最大的受益。
其次,三峡工程采用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对泥沙阻隔作用有限,近20年来,长江上游泥沙的含量明显减少,2003年~2013年三峡水库入库泥沙量较初步设计减少60%,但长江口仍然在增长,只不过每年增长幅度相对小了些。
再者,建三峡工程前,宜昌断面枯水期(1~3月)平均流量每秒4000立方米左右,实测最小流量每秒2770立方米。三峡工程兴建后,按照国务院批准的《三峡水库优化调度方案》,同期三峡下泄最小流量控制在每秒6000立方米,枯水期长江入海口流量大大增加了,而不是减少了。2014年2月,根据长江防总的调度令三峡水库首次实施“压咸”应急调度,日均出库流量由每秒6000立方米增加至每秒7000立方米。恰恰是三峡水库运行可减轻长江入海口咸水上溯的影响。
记者:三峡工程经过20年建设,综合效益如何?
郑守仁:工程的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已全面发挥。2010年和2012年汛期,三峡工程先后两次经受了入库流量超过每秒7万立方米最大洪峰考验,有效拦洪削峰,保障了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安全。否则,势必会出现中下游全线超警戒水位,百万军民上堤上坝抢险,不可避免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截至2014年6月底,三峡电站累计发电7460多亿千瓦时,水电属清洁能源,按全国火电平均单位煤耗计算,三峡电站累计发电量相当于替代标准燃煤2.55亿吨,可减少5.68亿吨二氧化碳、698万吨二氧化硫及334万吨二氧化氮排放,节能减排效益十分显著,被世界著名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列为世界十大再生能源工程;蓄水后长江航运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三峡通过货运量已超过1亿吨,远远超出蓄水前的1800万吨;此外,每年枯水季节,对下游进行200多亿立方米的补水,保障了长江中下游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的需求,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也为三峡工程的运行调度积累了经验。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