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电后,监控探头成了边防战士们的“千里眼”,助力战士们守土固边。 石怀平 摄
电力工作人员巡视变电设备,保障边防供电。 石怀平 摄
中新网乌鲁木齐7月31日电(李易峰)7月31日,历时两个多月的艰难施工,在八一建军节到来前夕,国网新疆电力公司成功建成投运了35千伏乌拉斯台输变电及其配套送出工程,彻底结束了驻守在乌拉斯台口岸的解放军边防连队和周边210户牧民62年来没有大电网供电的历史。
乌拉斯台口岸是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境内唯一的国家一类双边季节性陆运口岸,位于中蒙边境,距离最近的奇台县城250千米,1992年首次开关。由于远离电网负荷中心,该地区电力供应主要依靠柴油发电机组,无法满足当地用电需求,造成乌拉斯台口岸边境安全及监控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已经影响口岸正常的边境贸易和边境地区安全监控。
为彻底解决乌拉斯台区域的通电问题,国网新疆电力逐年扩大电网延伸范围。4年来,在乌拉斯台区域累计投资4.24亿元,先后建成投运了220千伏将军庙输变电工程和小红山、柳树泉两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使新疆主电网延伸到距离乌拉斯台口岸30千米的柳树泉,为新疆主电网进一步延伸到乌拉斯台口岸奠定了基础。
今年5月8日,国网新疆电力公司在乌拉斯台口岸启动了首个“电力助军”工程,投资1564万元,开工建设35千伏乌拉斯台输变电及其配套送出工程,打响了乌拉斯台口岸通电工程攻坚战。
由于乌拉斯台口岸施工区域所处的地理环境差、无电人口居住偏远分散,交通不便、运输困难,施工任务十分艰巨。各级施工人员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顶风沙、战酷暑,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加班加点,新建35千伏变电站1座,架设35千伏输电线路21.4千米,10千伏输电线路8.15千米,仅仅用75天建成投运乌拉斯台供电工程,创下了新疆公司农网工程建设最快记录,创造了农网精品工程,使边防驻军和口岸各单位用上了安全可靠的“长明电”。
“从1962年边防部队进驻乌拉斯台起,我们一直用柴油发电机发电。部队用电设备越来越多,通电前每天发电12小时,大约消耗近70升柴油,成本高达500多元。因为发电能力有限,我们只能保证连部用电。边境线上无电可用,我们日常巡逻都是开车、骑马和徒步。”乌拉斯台口岸边防连负责发电工作的油机员商义说,“我们天天都在盼通电,现在,有了大电网的电,我们就可以在边境各个卡口处安装电子监控装置,实现全天候和全方位电子监控。那时,坐在监控室里,边境卡口上的一举一动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可以更好地保障边境安全。”
通电不仅改善了战士们的生活、工作和边防执勤,还惠及了当地的210户牧民家庭。69岁的牧民巴拉海是乌拉斯台的老住户,35千伏乌拉斯台输变电及其配套送出工程的实施,让他彻底告别煤油灯和简易太阳能照明的历史。通电这天,他特别高兴:“没有想到,大电网的电这么快就送来了。以后,我们也和城里一样,可以放心地看电视,用冰箱了。”
据了解,5年来,国网新疆电力公司已经累计投资1.83亿元,为6个边防连通了电。2014年,国网新疆电力公司计划投资34.7亿元,进一步改善农村电网结构,延伸电网覆盖范围,解决7个边防连队、3个口岸的用电问题。完成11.6万户、46.3万人的通电任务。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