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盐田区避风塘内海水突然变成“像牛奶一样的乳白色,整个避风塘就像一个超大的牛奶浴盆”,经盐田区环保水务局取样检测和调查取证,证实系一家无牌豆腐作坊偷排豆渣,造成内塘水富营养化所致,区有关部门将依法取缔该作坊,责令其立即停止违法行为(昨日《深圳特区报》)。
海水变“牛奶”的来龙去脉已经查明,但是此事折射出的问题却需要相关部门认真进行反思和整改。依笔者之见,与其说遭污染的海水“像一个超大的牛奶浴盆”,不如说它更是一面镜子,将某些部门及其人员的懒政行为照得一清二楚。
从报道所披露的细节看,涉事作坊的暴露有点偶然。试想,如果不是机器出故障,无牌作坊主就不会到垃圾中转站去冲洗豆浆机和容器;再如果不是污水管网破损,即便冲洗豆浆机等,废水也不会流入避风塘内塘,酿成海水变“牛奶”的后果;又如果不是环保水务部门对海水变“牛奶”事件跟踪调查,该豆腐作坊的无牌面目也就不会暴露,当然更不会被取缔。问题是,倘若这一系列“如果”真的成立,那么,市场监管部门岂不是有失职守?从该无牌作坊不是被市场监管部门查出,而是为环保水务部门所证实这点上看,主管部门的尴尬已不难窥见。
此次海水变“牛奶”的另一个诱因,是污水管网出现破损,致使大部分废水由排洪沟进入避风塘内塘。污水管网破损始于何时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见的是,不论什么废水都会因此由排洪沟进入避风塘内,而不光是豆浆水。此次水样检测中未检出铜、铅、镉、锌、汞等重金属及甲醛,也许只是侥幸。按说,相关部门对污水管网应有必要的日常监管和维护制度,其出现破损理当及时被发现,怎能单等海水变“牛奶”这类事故来“报告”呢?
报道说,海水变“牛奶”事发,“接报后的盐田区环保水务局立即安排执法人员和环境监测人员赶赴现场开展调查”,动作不可谓不迅速。然而,在笔者看来,环保水务部门对于环境的海洋监管和监测似乎有些被动。其实,一般情况下,海洋环境遭到污染并不都像此次海水变“牛奶”这样容易被发现和关注。对于缺乏环保专业知识的大多数市民而言,只有当海水颜色十分扎眼,或者海水气味特别难闻之时,才会感到问题的严重性。这就需要环境监测人员主动出击巡查,而不是一味地坐等投诉、举报上门。从这个意义上说,盐田区环保水务部门对此次海水变“牛奶”事件的处置还不能画句号,仍须反思自身工作尚有哪些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