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水!!水!!!
节节上涨的红石岩堰塞湖,犹如一把悬在头上的利剑,威胁着灾区人民的安全。
8月4日9时,位于鲁甸县火德红镇李家村和巧家县包谷垴乡红石岩村形成的堰塞湖现场,武警水电九支队支队长郭建和会同技术专家组成员正在一张地图上来回指划,不时记下些数据,脸上无不透露出焦急的神色。
10时30分,一支由技术专家组、灾情勘测组组成的7人小分队紧急成立。
“这个堰塞体位于峡谷之中,一侧是海拔近2000米的大山,从山顶崩塌而下的滑石堵塞河床,形成了一个横向约300米、宽约650米、高约150米的大坝。堰塞湖现已蓄水4500万立方米,最大容量可达6000万立方米。一旦出现险情,将危及下游人民群众和多处重要设施安全。”总工程师曹钺说。
由于道路受损严重,小分队必须徒步翻山至堰塞湖坝体,并在堰塞湖上游,安装水情自动测报系统,通过北斗卫星迅速把水情信息直接传到现场指挥部。
这一刻,艰难写在被刀削过一样的大山上。无论是指挥员、专家,还是战士,无不承受着困难和压力。
更令人揪心的是,一面是人命关天的险情,一面却是变化无常的天气和无路可循的困境。官兵们汗流浃背,双手触扶在刀尖般的石头上,脚下乱石突兀,雨水夹杂着砂砾不断的敲打着身体。
“不好,大家快撤、快撤,山体有滑坡!”突然,安全员文辉向正在徒步行军的官兵发出警告,大家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一阵浓烟过后,官兵们又迅速前行。
“堰体结构复杂,气象、渗流等情势难以确定。为确保决策安全、高效,我们将采取人工排险和机械化作业相结合的办法,陆续增派人员物资、吊装大型机械,按照修建施工便道、定向爆破打开排水通道、填塞密实坝体、拓宽泄洪槽等步骤,昼夜连续作业,坚决完成堰塞湖排险任务。”支队长郭建和说。
在堰塞湖集结点上,不断有大型机械设备运进来,并被整齐排列在远处空地上。大队长冯振华表示,平整出来的空地将用于设备停放。这几天,这里将成为决战堰塞湖险情的重要阵地。
截至目前,该支队一路负责堰塞湖任务处置,另一路前往下大坪、苞谷头等乡村搜救被困人员,现已帮助69户256名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