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鲁甸8月6日电(朱文宇 吴浪)被誉为“乌蒙铁军”的第14集团军某炮兵团5日接到火德红乡救灾指挥部支援请求:请部队前往牛栏山堰塞湖展开大搜救大转移。
此时的牛栏江堰塞湖水位不断上涨,安全形势急转直下。该团政委朱江面对支援请求毫不犹豫:“只要还有一丝希望,我们决不放弃!”他立即与该团参谋长姜亚新一起带领16名体能强、水性好的骨干组成突击队,携带救生器材和急救药品火速向王家坡村进发。
到了堰塞湖边,这位经历过2008年唐家山堰塞湖搜救行动的上校政委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王家坡村房屋几乎全部坍塌,岌岌可危的房子立在离堰塞湖水面仅有100米的半山腰上。而两边的山塌方严重,不时有滚石飞入湖中,似乎只要说话的声音大一点,都有可能引起严重塌方。
在科学分析堰塞湖水文、周边地质、余震影响等情况后,朱政委发现,如果绕过堰塞湖进入王家坡,至少需要花费3小时,到时候就来不及救人了。绕过堰塞湖,官兵们肯定安全,但就不能及时抢救群众;强渡堰塞湖,不断上涨的水位让人心生恐惧。几经考虑,朱政委决心采取水面观察与登岸搜索相结合的方式,水陆同步、逐段逐片,全面覆盖展开搜救。他安排姜参谋长带领6名战士在岸上观察接应,及时将观察到的山体滑坡、飞石等情况及时通报救援组以利应对。尔后,朱政委郑重地对突击队队员说:“群众利益大于天,"乌蒙铁军"没有孬种,今天这个堰塞湖,就是龙潭虎穴也要闯!”说完,他带头跳上了冲锋舟。
强渡堰塞湖并不顺利,这是第一次有人员进入牛栏江堰塞湖湖面展开搜救,未知的危险让人心生不安,不时飞下的滚石更是平添了几分危险。尚未到达对岸的王家坡村,突击队就遭遇了“石雨”,原本平静的湖面泛起了波浪,这是余震的前兆。这艘承载着生命希望的冲锋舟犹如一片随风飘荡的树叶逐浪而行,牵动着在场所有人的心。抵达王家坡村所在的山坡后,突击队立即采取逐段逐片、全面覆盖的方式组织力量展开搜救。在两个小时的时间内,余震连连,山体不时颤抖,突击队遭遇垮塌6次。但他们毫不畏惧,因为群众利益大于天!
在确认王家坡村已无生还人员后,突击队又马不停蹄徒步绕道30公里赶赴位于堰塞湖上游的南筐村。这个村处于离堰塞湖湖面小于40米的警戒区内,随时可能被淹没,必须马上组织该村54户群众紧急转移。
突击队的到来,让南筐村的群众们看到了希望,一位79岁的梁奶奶激动万分,紧紧拉住朱政委的手,动情的说:我住在这里几十年,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水,玉米地没有了,房子也快淹着了,想死的心都有了,看见你们解放军,心里一下子就不害怕了,安心多了!”梁奶奶的耳朵不太方便,却反重复着这几句话,这一幕,让在场所有的人都流下了感动的眼泪。
朱政委擦一擦眼里的泪水,转过身大声地问突击队队员们:“同志们!有没有信心?”
“有!有!有!”三声整齐洪亮的回答直冲霄汉!
又是一场生死大转移,面对不断上涨的堰塞湖水位,每一秒都显得异常宝贵。突击队抓紧点滴时间组织群众转移,现在,时间就是生命!天渐渐黑了下来,时间拖得越长危险系数越大。朱政委马上通过电话安排该团副团长樊治云带领六连官兵连夜搭设60顶安置帐篷,让南筐村群众一转移就能住上帐篷。转移的路上也是危险频频,余震、塌方、飞石、山路、陡坡、黑夜,这几个关键词同时叠加在一起,就成了这场生死大转移的最好注解。
把南筐村的群众们安置好后准备离开时,朱政委得知梁奶奶家里仅剩她一人,而且这个村类似这样的空巢老人还有近20人,他把仅带的200元钱掏了出来,还发动官兵为他们筹集粮食和水。
回到驻地帐篷后,朱政委翻开抗震救灾日记本,记下了当天的心情:“今天上堰塞湖是生死考验,余震、滑坡、飞石,转场湖边高危的两个村,徒步30多公里,高差近千米,既是体能的考验,更是意志的检验。……现在凌晨了,静下来,才感觉全身骨骼、肌肉酸痛无力,满身都是盐霜。……群众利益大于天!”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