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报讯(记者 石爱华) 自2010年6月正式投产以来,首钢京唐历时四年,终于于今年5月首次扭亏为盈。循环经济及临港码头带来的经济效益,使首钢京唐成为未来京津冀一体化的示范企业。
据介绍,曹妃甸岸线也存在巨大的开发潜力,今后或有更多京津地区化工产业前来与首钢京唐公司“做伴儿”。
新首钢 技术位置有优势 光运输年节约9亿多
首钢京唐的前身是北京首钢,当年的“绿色搬迁”曾被称做“一次前所未有的工业迁移”。2014年5月,是首钢京唐公司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间,自2010年正式投产以来,公司首次转亏为盈,6月、7月的效益也在增加。
首钢京唐党委副书记顾章飞介绍,相比老首钢,地理位置优势和先进的技术帮助首钢京唐公司步入正轨。
以前,北京首钢需要将钢材陆运到天津港,再运往其他地方。
现在,首钢京唐有5公里长的岸线作为原材料和成品的进出口码头,成品只需移动200米就直接可以出港运往上海等地,大大减少了运输成本,平均每吨成品可节约100元至150元钱,按每年900万吨的产量算,年节约9亿多。
首钢京唐的作业流程中,从炼铁到炼钢只有几百米的距离,减少了中间的运输过程和钢材的热能消耗,提高了效率。
新理念 循环经济重环保 企业里没有“废品”
顾章飞介绍,首钢京唐公司最初规划的时候就考虑了环保问题,在首钢京唐的建设中,约有76亿元用作环境投资,占首钢一期全部投入的11.2%。
炼钢过程中产生的焦煤、高炉煤气、转炉煤气都会用作发电,这部分废气产生的电力占整个公司用电的43%。
如今,“各个环节产生的废气,现在都可以用来发电,不但节约了成本,还大大减少了污染。”顾章飞说。
曹妃甸是个缺水的地方,因此,首钢内部自己建立了海水淡化设备,公司生产用水中一半的淡水来自海水淡化,成本比购买河水的价格每吨便宜了三分之一。
生产中产生的工业废渣也会作为水泥的原材料再次得以利用。用顾章飞的话说,企业里“没有没用的东西”。
新生活 员工福利有改善 四千多老首钢人扎根儿
首钢京唐环境与资源部的党委书记邵文策已经在首钢工作20年之久,从石景山到唐山,邵文策亲历了首钢的变迁。
2007年,他随首钢来到唐山曹妃甸时,这里还是一片汪洋,风吹过,手机逢里都是沙子。填海造陆,前后历时3年的建设,现在公司的绿化面积达到了22%,去年一年曹妃甸二级天气达到了270天,一级好天气达到了70多天,“嘴里再没有沙子了。”他笑着说。
对于邵文策这样的老员工来说,感触最深的是员工福利的改变。他说首钢京唐8000余名员工中大概有4500名工人来自原北京的首钢。以前这里交通不便,回趟家要辗转换车。现在每工作五天,就可以放假三天回家休息。首钢京唐也为员工在此长期扎根做了各种准备,新建的幼儿园今年9月或许就能开始招生,公司也在兴建住宅楼。
畅想
首钢京唐二期正规划
岸线待京津企业开发
曹妃甸化学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蒙旭光透露,在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定位上谋划上,曹妃甸主要是承接重化工方面的产业。首钢京唐一期已成示范典型,目前二期项目的选址、设计已提上日程。
另外,中石化曹妃甸万吨炼油项目2008年便展开了前期工作,目前已经进入到国家能源局等部门的审核阶段。
项目一旦确立,曹妃甸将成为世界级的炼化基地,其成果将服务于京津及周边城市地区,最快2017年成品油就可直供唐山周边。
曹妃甸港口有限公司顾问王钟敏先生告诉记者,在建设初期,预设了124公里的岸线,但目前只有25公里的岸线投入到港口的使用中,现在港口每年约有两亿八千吨的货物进出。“曹妃甸港口岸线还可以开发使用若干年。”王钟敏说,曹妃甸岸线适合大型装备产业的入驻,岸线边的海水深约18至25米,可以负荷大型的货船停靠。
王钟敏说,在最初规划岸线的时候就考虑到日后的发展,现在京津冀一体化正好是契机,北京和天津的企业也可以参与到岸线开发中来。文/记者 石爱华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