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1+1》2014年8月20日完成台本
——地铁里的恐慌,谁来平息?
(节目导视)
解说:
上海地铁一乘客突然晕倒车厢,引来周围人群惊慌四散。
声音来源 上海地铁工作人员:
列车停下来了,很多乘客就从车里面跑出来。
解说:
打架、抢座、甚至大喊,在地铁里这些居然都会引发恐慌。
市民:
本能跟着跑吧。
市民A:
大家伙一混乱,很多不想混乱的也肯定跟着混乱了。
解说:
日益增加的客运量日渐频发的地铁恐慌,不断升级的安保能否真正给地铁带来安全?《新闻1+1》今日关注啊:地铁里的恐慌!
主持人 董倩:
各位晚上好,欢迎您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那么我们先看一段在今天引起了广泛关注的一段视频。
这段视频非常的短不到十秒钟,本来地铁车厢里面有乘客昏倒了,在这种情况下正常的做法是有人上去询问一下,或者有人去打电话求救,但即便这一切都没有人做的话,最起码不应该四周的人都逃窜,但事实是这种场景就发生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不正常的情况呢?我们还是先回到现场来了解一下,这个事情的本身。
解说:
老外晕倒,全车厢人跑光,这个如此吸引眼球的标题,成为了今天媒体转发的热点,也成为了公众议论的重心。有人展开了扶不扶的讨论,有的甚至上升到了对国民素质的声讨,而最后一段监控录像也出现在了媒体上。在8月9日晚上9点34分,坐在地铁座位上的这名外籍男子慢慢的向右倒,而女乘客立即站起来躲开,这名外籍男子顺势躺倒在地铁座位上,并随着地铁停车的惯性翻滚进而躺倒在地铁车厢地面上,与此同时周围的乘客纷纷离开车厢,而最后这趟列车到站前后三节车厢的乘客蜂拥而出,一名男乘客甚至摔倒。
上海地铁工作人员:
当时我在那边巡逻,然后列车停下来,很多乘客就从车里面跑出来,然后我就感觉情况有点不对,就跑过来以后,当中有乘客和我说,有个外国人在车厢里面晕倒了。
解说:
那么躺倒的外籍男子后来又怎样了呢?监控视频显示在躺倒不到40秒后,他已经自行走到车厢门口,而此时站台上的两名地铁工作人员也已经赶到车厢内,并和外籍男子进行了交流。
上海地铁工作人员:
他站着,但是好像脸色不太好,然后我就上去询问了一下他有什么事情,然后他跟我表示说没有什么事,然后就坐下来然后就走了。
记者:
他是坐下来跟着车去下一站吗?
上海地铁工作人员:
对对对,就是当时那辆车。
解说:
一个如今看来并不严重的意外,却引来的几节车厢乘客的惊慌。而在今天公众还看到了上海地铁公布的另一起相似案例,今年7月18日一趟地铁车厢内,一名乘客的手机突然冒烟,通过视频可以看到周围的乘客也是在短短几秒内,就从多个车门慌乱逃出,在此过程中也有两名乘客摔倒。
上海地铁8号线鞍山新村站值班站长 张蕾:
在这个区域呢,闻到了一股焦味儿,然后此时有乘客向我反映,说可能是因为一位乘客的手机爆炸了,引起的恐慌。
解说:
不仅仅是在上海,今年以来这样的场景也多次在国内其他地方上演,是什么让恐慌可以在乘客间迅速蔓延,并且失控。而地铁管理方又应该如何来应对?
董倩:
伴随这个视频是一开始有媒体报道说这个外国人晕倒之后,他周围的旅客无一人相助,都仓惶逃散,但事实是,后来上海地铁运营方说这些逃出车厢的旅客,他们有的是到了站台上找到站务员求助,从这个信息上说明无一人求助这一点明显是不准确的,也就是说虽然大家恐慌,但是救人的这个底线还是守住了,但这里我们还是应该要强调一下,媒体在这种情况下那么是不是应该放大这种恐慌中的一种这种冷漠,去加大人与人之间的不负责任。另外在这个视频大家看了以后,有人就呼吁在这种情况下,人要冷静。话虽然好说,但是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一下,在当时那种情景下,每个人都在跑,你能够保持冷静吗?那么说到这一点我们不妨引用一下《乌合之众》的作者古斯塔夫·勒庞,他的这本书里面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在聚集成群的动物中,可以看到这种现象,比如说马厩里有一匹马踢它的饲养员,另一匹马也会起而效尤;几只羊感到惊恐,很快也会蔓延到整个羊群,在聚集成群的人中间所有情绪也会迅速传染,这也就解释了恐慌的突发性。各种观念、感情、情绪和信念在群众中都具有病菌一样强大的传染力,这是一种十分自然的现象。
也就是说这可能是一个很难抗拒的这么一种蔓延的恐慌的蔓延过程,但是我们今天想讨论的是,在这种似乎是自然本能的反应的过程中,我们怎么做才能让这种本能的恐慌它所引发的这种伤害、损害降到最低。接下去我们就连线上海地铁运营中心媒体信息部的蓝添副经理,蓝先生您好,那么上海地铁方面在遇到这样的一些突发事件的时候,你们有没有预案?
上海地铁运营中心媒体信息部副经理 蓝添:
是的,那么这些事情也是的确值得我们重视,我们其实在地铁上面针对各种故障和突发事件都是有相应的应急预案的,而且这些预案在每一座车站,或者每一个工作,每一个岗位都有详细的处置流程,同时我们也是和公安、消防等等其他部门,都会是共同的去应对这类突发事件的发生。
董倩:
蓝先生另外一个当我们来汇总一下近期媒体的报道,就会发现你看我们举个例子,从5月12日一直到今天,到今天我们关注这件事情,应该说在不长的几个月的时间内,几乎半个月就发生一次类似这样的事件,那这是不是也是说明这种情况在逐渐的呈现一种频发的态势,那么面对这样的一种趋势的话,你们有没有应对之策?
蓝添:
这样就是其实这个事件是最近非常值得重视,那么这种事情一般就是发生比较突然,对地铁还有我们乘客应急应对就提出很高的要求,我们会说如果乘客在列车上面发现有人员昏倒这样的情况,怎么样去处置是恰当的,首先我们说是拨打120,保持一个信息的沟通。或者与地铁服务热线告知情况,然后就是看好病人,这样的话就是能够首先避免其他的人员推搡摔倒。
董倩:
蓝先生您在说的是你们希望这种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乘客应当做什么?我的问题是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你们做什么有没有预案?
蓝添:
有预案的,就是我们在接到乘客这样的信息汇报的时候,我们的车站工作人员会及时到达列车上,到达事发的地点去进行处置,同时我们的车站得知这样的一个突发情况的话会进行一个广播的告知,同时也会在广播里面会向乘客提醒不要惊慌这样的一个引导。
董倩:
好,非常感谢蓝添先生,那么每一次在地铁发生这样的恐慌的时候,无疑会给地铁运营方会增加非常大的压力,但是从另外一方面去看的话这种压力未见得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种压力会让地铁运营方时刻处在一种警觉的状态,他要四面的去提防这种危险和突发事件有可能来自哪里?那么接下去我们就关注一个心理层面的问题,为什么一点点小事情就会引发这么多的乘客这么大的恐慌呢?我们继续关注。
解说:
跑,匆忙的跑,慌乱的跑,在全国各地的地铁里我们越来越频繁的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而对于为什么跑,也许这些奔跑中的人们当时并不真的了解。在两个月前北京和广州连续发生的两起地铁乘客恐慌事件几乎就演变成了踩踏事件。这是今年6月5日下午6点20分左右,北京地铁国贸站,在经历过一场乘客恐慌事件后留下的场景,一位亲历者事后在他的微博上记录下了当时的情况:我刚下车,一群人呼啦往下跑,我也是被人流踉跄挤退,两分钟后等混乱平息,我走上换乘通道,一地的鞋、耳机、钱、实物、还有挤伤的妇女,颤颤巍巍我迈过这些被挤掉的物品,手心狂抖,轨道安全迫在眉睫。
解说:
就在当晚,北京市公安局通过官方微博对此事做出了回应,原来事件的起因是有乘客发生纠纷,引发不明情况的乘客逆向奔跑,从而形成了现场的混乱,而这次事件也造成了两名乘客在奔跑中轻微擦伤。而就在两天后,6月7日广州地铁又发生了一起造成六名乘客受伤入院的踩踏事件。
受伤老人:
(乘客)就像潮水一样涌过来,后面有很多乘客都摔倒了,我怕有人从我身上踩过去,我抓住扶手立即爬起来,场面好恐怖,我从来就没有碰到这样的事。
解说:
而这起发生在广州地铁梅花园站踩踏事件的起因,只是在车厢内有一名乘客突然晕倒,但这却被不明情况的乘客瞬间误传成了有炸弹。
受伤者 周先生:
因为听到有人说砍人了,有炸弹,谁都怕啊。
记者:
那接下来呢?
周先生:
接着就跑,逃命。
解说:
如今正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开通地铁,而地铁也成为了一些城市里最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但是这些地铁上的每一位乘客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是否都已经准备好了呢?
记者:
突然遇到了突发事件您第一反应是什么?
市民B:
咱们都抄家伙上呗。
市民C:
跑啊。
记者:
怎么跑?往哪跑?
市民C:
往楼上跑呗。
市民:
不太清楚,没太遇到过那样的情况。真要遇到那种情况应该还是会跑吧,应该。
市民D:
没有,我觉得现在对这些还是,城市的普及还是挺少的,应该多加强这些普及。
市民E:
这还真没想过,应该是有人会组织疏散吧,就是听疏散的人的安排吧。但是在那种情况下可能都找不到疏散的人。
市民F:
地铁的各个管道设计应该更人性化一点,比如说不要做商业广告太多了,应该跟那个疏散或者有一些大众的有意义的多做一点。
董倩:
我们通过街采的结果可以看到群众的反应基本上是两方面,一方面一种就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那么另一些人就是即便是想过,也是遵从自己的下意识就是跑,那么接下去我们就分析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可以引发人们的这种恐慌的心理呢?今天我们举出来的是一种有人晕倒了可以引发,那么以前我们看到打架可以引发,大喊大叫可以引发,抢座可以引发,打翻饮料也可以引发。那么在打翻饮料这一点要稍作解释,那么就在不久之前上海地铁上有人拿着一杯杨梅汁,杨梅汁打翻了,因为杨梅汁是红色的,所以有人就认为在地铁车厢上发生了血案,于是就引发了人们的四散逃窜。那么遇到一些危机事件,人们有一些反应这是正常的,但是由于这种就是如此微小的事情就引发人们的四散逃窜,这种反应明显就不正常,那接下去我们就要连线一位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王大伟教授,王教授您怎么看待公众的这种面对微小的事件做出来的这种反应,我们可以管它叫做过激反应吗?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 王大伟:
对,近期这种突发事件不是一起,两起了,公众的防范意识有所警惕,这个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这个阶段恐慌的心理也有所上升,它具体表现的就是一有风吹草动,就把这个信息放大,然后就盲目的奔跑,这个特别容易产生拥挤、擦伤或者踩踏事件,它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那么他的心理可以有两个,一个就是从重心理,大家跑我也跑,第二个主要是恐怖心理,所以我认为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应对地铁恐怖的意识。
董倩:
王教授我打断您一下,就是我们现在很想知道为什么一点点事情,就会让人们感到恐惧然后跑,这是什么原因?
王大伟:
这个一个就是我们说的从重心理,一看大家都跑所以我也跟着跑。
董倩:
那您说第一个人为什么会跑呢?
王大伟:
第一个他呢,我们说最近的这种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的,所以大家可能有一种防范心理,这也是正确的,但是防范心理的一个次生的,原生的东西就是恐怖心理的不断的放大和增长,这一点也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
董倩:
那么就像我们记者在街采的过程中,绝大多数人在面对这个问题就假如你身临其境你会怎么办?绝大多数人可能本能的反应就是跑,能跑多快跑多快,您觉得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三十六计跑为上?
王大伟:
这个我们说首先要有一个应对恐怖的个人预案,首先我们说眼见为实,保持警惕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是也不要被错误信息误导,要保持一个独立的判断能力,千万不要盲从侮辱人流,如果你一旦侮辱人流以后,就可能造成严重的擦伤或者踩踏的后果,所以我们说老人、妇女、儿童那可以第一时间是逃生,但是军人、警察这应该就应该是去斗争,然后去帮助别人疏散,这里面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我们要判断这个所谓的恐怖信息到底是真是假,那么这应该有一套个人的预案,所以这方面我们的宣传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董倩:
好,非常感谢王教授。我们看一方面我们在发生地铁里面的紧急事件的时候,我们希望地铁的运营方有一套应对措施,但是另外一方面同等重要的,在这种危机的情况下,公民是不是也应当树立起一种公共的安全意识,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这种科学的,一种科学的本能去应对这样的一种局面,值得庆幸的是一次一次的恐慌应该说都是虚惊一场,但随着一次一次的恐慌的发生,人们本能的又出来一个问题,当狼真的来了的时候,我们还能够化险为夷吗?我们继续关注。
解说:
日均客运量一千万成常态,这让北京拥有了全世界最繁忙的地铁,而在这巨大的客运量背后,乘客安全与客运效率似乎成了北京地铁不得不面对的双选题。
本台记者 周晓月:
这里是建国门地铁站,现在是晚上的6点钟,正好是晚高峰的时间,这个建国门地铁站也是北京实行人物同检的六个试点地铁站之一,那么我们今天就来体验一下人物同检的时候,这个进战需要多长时间。
解说:
这是今年3月10日起北京多个地铁站开始试行的人物同检措施,这样的措施就地铁安保而言无疑会更加安全,但损失的也的确是每位乘客的时间。
周晓月:
我已经安检完了,现在用时9分35秒,也就是将近10分钟的时间,我想这个时间对于上班族来说,在早晚高峰的时候肯定是比较珍贵的。
我看您刚才看这队伍有点长,您有点着急了是吧?
乘客:
对,以前没有这么长,以前就是一半吧。
北京建国门地铁站站区书记 王殷:
肯定会抱怨的,因为耽误时间了嘛。这个也是为了乘客自身的,乘客乘车安全的着想。
解说:
增加人身安检后,地铁站点的人均安检时间要增加十几、二十秒,好在长时间的等待虽让乘客有些着急,但多少都能表示理解。
乘客A:
安检是最重要的。
记者:
就是您愿意多等这十分钟?
乘客A:
可以。对,安全,只要能保证安全。
解说:
而在北京地铁安保的升级强化背后,实际上是北京市已首次将地铁运营安全保障上升到了法律层面。今年2月份北京市针对轨道安全交通条例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草案中既有对乘客行为的约束,也有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更明确的16种危害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行为和处罚措施。
而在广州今年7月的全市地铁线网总客运量也突破了每月两亿人次,创造了历史新高。但在新高之下也伴生了广州地铁今年的一连串乘客恐慌事件,于是从7月下旬起,广州九条地铁线路开始配备70多名安全员每天随车上岗,一名安全员告诉记者,在上岗前他们都要经过防恐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一般不会随列车走完全程,只会在发生骚乱时,及时对事件进行处理。
地铁乘客:
毕竟都一直在观察我们的行为,如果有那种有危险的情况,肯定会有点用的。
解说:
但乘客的疑问是一列地铁普遍有六节以上的车厢,一名安全员够用吗?实际上在本月广州地铁再次宣布,将加大地铁站安保力量投入,有60名安全人员专职进入重点车站,同时总共1550名的安保人员也将积极配合公安民警开展反恐工作,此外全线网还投放了815个灯箱,2718个列车看板,712个出入口梯牌以加大安全乘车的社会宣传力度,面对日益膨胀的客运量,各地地铁的安保都在不断升级,但这样的强化过后未来是否就能应对地铁里的各种安全危机,尚待时间考验。
董倩:
通过刚才的短片可以从这个视觉上看到北上广每天的地铁运营的压力有多大,那么接下去我们用数字了解一下,北上广地铁人均的客流量,北京850万人次,上海800万人次,广州650万人次,这样一个海量的人流量,安全是无比重要的。那么近年来比如说上海就出台了这个地铁安全乘地铁的几要素,那么刚才我们连线的王大伟教授也在2008年的时候,就编写过公民防范恐怖袭击手册,里面也提到过在地铁里人们应该如何应对一些突发事件,那么条文都有了,那么接下去我们关注的就是怎么能让这种科学的,非常有理智的这种应对方法变成人们的本能。接下去我们继续连线王教授,王教授当你写这个几年前您写地铁里面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的时候,您有没有想到希望能够把这些东西变成人们的本能,而不是把跑变成人们的本能。
王大伟:
对,您说的对。当时我们在写这个的时候,我们是除了加强地铁安保,还有技防措施之外,我们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新防,所有的新防就是要有一些个软件的建设和预案的建设。比如从地铁来说,它应该完备逃生的路线这些个标识,还应该有一些个警语,就是有操作性的话,教老百姓到底应该怎么弄,比如说怎么跑,往哪跑等等。但是地铁本身也应该组织一些个员工的面对突发事件的演习和培训,是不是公民也可以,乘客也可以组织逃生演习呢?这个我们也可以提出来,但是更重要的,我们说产生这些犯罪的根源是在社会,应对这些突发事件的主力军是人民群众,因此编写一个宣传手册教老百姓怎么面对这些突发事件,怎么养成一种防范意识和一种技能这是非常重要的。
董倩:
非常感谢王教授。今天我们关注这样的一个视频,其实我们是想引发这样的一种思索,一方面地铁因为我们刚才看到有很大的人流量,在这样的情况下地铁的安检在升级。另外一方面同样重要的,就是乘坐地铁人的这种安全意识也应该同样升级,两把锁同样进行这样才有双保险。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