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12日电 法国《欧洲时报》12日发表评论文章称,自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转型不断加速以来,外界几乎没有错过任何一次判断中国经济走向的机会。9月10日至12日在天津召开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因为中国总理李克强的出席,再一次提供了中国经济的观察点。
第二次以总理身份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的李克强,也务实地向外界揭开了中国经济的谜底,透过其在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外界关于当前中国经济的不少疑问都能找到答案。
首先当然是基本面问题,在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还能不能持续发展,这是最大的疑问,也是其他疑问产生的根源。对此,李克强在正视中国经济遇到困难和挑战的同时也强调,中国经济有巨大韧性、潜力、回旋余地,我们采取的措施既利当前、更惠长远,有能力防范出现大的起伏,更不会发生“硬着陆”。
近年来,“中国经济崩溃论”和“中国经济光明论”之间的较量一直存在,尤其当面临复杂国际、国内形势时,二者之间的较量实际上是一种信心的较量。这一次,李克强的自信与乐观,一方面基于中国经济的良好积淀,同时也来自于中国经济今年前8个月运营实绩。
就在达沃斯论坛召开之际,8月份中国经济主要运行数据也陆续公布,外贸等较之此前都有更好表现,而中国宏观经济在经历了今年一季度的增速下降之后也在二季度迎来回暖,可以预计的是,三季度将持续这一状态。
接下来便是方法论,既然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不可逆转,那么决策者们将采取何种方法来推进,备受关注,甚至有“中国政府缺乏处理这一复杂问题的勇气和智慧”之类的观点。对此,李克强表示,中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定力,主动作为,不搞强刺激,而是强力推改革,大力调结构,着力惠民生,保持了经济平稳运行。
这里的核心词汇自然是“强力推改革,不搞强刺激”。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外界关于“中国将扩大定向刺激范围直至逐渐转向宽松货币政策”的猜测不绝于耳,尤其是当房地产等信号性强的行业出现诸如“放松限购”现象时,这类猜测来得更加猛烈。这很大程度上还是认为中国政府难逃过往处理经济降速的惯性,依靠大规模投资刺激经济是最后的底牌和王牌。而李克强“强力推改革,不搞强刺激”的表述,应该是给出了明确答案,不宜干什么,应该怎么办,一目了然。
以“改革驱动经济”作为方法论,首先是吸取了上一轮全球金融危机中大规模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的教训—换来了短期增长,却没形成有效市场,还迟滞了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则是以新一届政府深化关键领域各项改革,尤其是大刀阔斧的政府“自我革命”作为前置条件的,正如李克强在致辞中所言,正是由于改革发了力,才有了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就业等核心经济指标未失光彩的成绩单。
改革的深度决定着经济的速度,这恐怕是此次夏季达沃斯论坛揭示出的中国经济的最大谜底。我们注意到,虽然新一届政府就任伊始就鲜明吹响了改革和调整的更强音,但当前的中国改革仍旧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政府带头自我革命、以身作则阶段,与既得利益群体和各种阻滞力量斗争阶段,逐渐形成共识后外界期望日益提升阶段,改革寻求制度建设、法制支持、创新模式阶段。
而伴随改革阶段的步步深入,这一轮中国经济的波动性也逐渐减弱,平稳性得以提升。与大规模刺激政策不同,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从实施到见效,有着更长的滞后期。当前中国经济逐渐显露出的一些良好迹象,应是这种滞后期渐近尾声的表现。我们相信,接下来,随着改革和调整的进一步落实和扩大,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将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体现。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