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 资料照片
|
中纪委网站日前披露8名科研人员因弄虚作假套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被依法依纪查处,其中,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涉嫌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经费转至其名下公司被批捕。
审计署2012年4月审计发现5所大学7名教授弄虚作假套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2500多万元。目前,相关部门共依法依纪查处了8人,除李宁、陈英旭、宋茂强外,还有3人被依法批捕、1人暂不起诉、1人被行政处分。 李宁被捕后,其中国工程院院士称号是否会被撤销引人关注。
工程院回应:将按章程严肃处理
李宁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被捕前系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就李宁涉嫌套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一事,华商报记者昨日致电中国工程院办公厅宣传处处长黎青山,他表示,工程院已注意到李宁被依法逮捕的相关报道,“中国工程院将视司法机关认定的事实、性质和生效的判决,依据《中国工程院章程》和有关规定,按照程序对其作出严肃处理。”目前,尚未有处理结果。中国工程院新闻发言人董庆九昨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亦做出上述表述。
华商报记者查阅《中国工程院章程》发现,其第11条规定:“当院士的个人行为违反科学道德或品行不端,严重影响院士群体和工程院声誉时,应劝其放弃院士称号。当院士的个人行为涉及触犯国家法律,危害国家利益时,或涉及丧失科学道德,背离了院士标准时,应撤销其院士称号。”
公开报道显示,两院成立以来,只有两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别因政治和经济问题被撤销院士称号。如果此次李宁被证实存在违法行为,他有可能成为首位被撤销称号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宁其人:45岁成最年轻院士 曾被举报
截至记者发稿时,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中国工程院网站上依然可以搜索到李宁的个人简历。简历显示,李宁生于1962年7月,是动物分子遗传育种学专家。曾于2000年、2001年连续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并于2003年获得过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007年,李宁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时,只有45岁,是中国当时最年轻的院士。他发现和克隆了多个影响动物重要生产性状的基因,发展和应用了一批动物分子育种工程技术。
2008年,有网友发帖举报李宁,称其“学术腐败”、“操纵国家科技项目评审”。该网帖称,作为一项国家级课题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的李宁,也参与申报了这个课题,集“运动员”和“裁判员”于一身,且“在参与课题评审时一直参与讨论,仅在投票时进行了形式上的回避”,“导致评审结果出现了严重的不公正性”。
学者建议:治理科研腐败应寻求学术自治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到底存在哪些漏洞?如何对此进行有效监管?昨日,华商报记者采访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熊丙奇表示,近年来,高校科研经费被挪用、侵占、套取的案件频发,暴露出我国以行政为主导的科研管理体制存在弊端—我国科研项目的立项、科研经费的管理、科研成果的评价都由行政部门主导,对科研“重立项轻研究”的问题普遍存在,这种科研价值导向,鼓励学者花心思申请课题,而不是用心做学术研究。申请到课题、经费之后,接下来所想的就是怎样折腾经费,包装成果,再用包装的成果去申请新的课题。
熊丙奇认为,对这些问题,加强行政监管只能治标,而要根治则必须改革我国科研管理体系,“治理科研腐败,要寻求学术自治的思路。”首先,应该将由行政部门主导科研经费配置,改革为由公益的科研基金会负责国家课题、项目资助,同时成立独立的学术委员会,对申请者按学术原则、学术标准进行评价,防止各种行政、利益因素的干扰;其次,要将以前的事前管理转变为过程管理,尤其是公开科研收支细目,接受公众监督;再次,还应该转变对研究人员的行政性考核,建立学术同行评价机制。
此外,熊丙奇还认为,中国工程院现在就应该对李宁启动独立的学术调查,而不是等待司法机关给出调查和判决结果后再进行处理。“司法归司法,学术归学术,如果院士存在学术不端,就应该被撤销院士称号,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由于学术机构缺乏独立性,我国对于院士涉嫌学术不端问题的处理往往轻描淡写。几年前李宁就曾被举报学术腐败,如果当时就对他启动学术调查,及时发现问题,也可以及时挽救他,不会让他走到今天这步田地。”
华商报记者 刘苗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