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定军 北京报道
10月10日,中国社科院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
一年一度的中国经济预测秋季座谈会在此举行,来自多个中央部委人士参与了这次会议。与往年会商经济的情况不一样,今年多个部委的参会人士及专家学者几乎不约而同地对明年的经济预期指标下调,表示了高度的认同。
来自央行、财政部、工信部、国家统计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多个部委系统人士,大多数认为明年经济实现7%左右增速目标比较中肯和客观。本次座谈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主办,部分上述部委人士亦是这个课题组的成员。
中国社科院数量所副所长李雪松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目前的情况看,对于明年的经济目标,有的建议继续设定为7.5%的观点,也有建议设在7%的,以及6.5%-7%的,但是即使是要实现7%的增速,也需要努力才可实现。
“今年设定7.5%的目标,完成难度大,明年仍再设这个目标,也难完成。”他说。
据当日发布的2014年中国经济秋季报告,2014年经济增速预计将达到7.3%,但是明年将只有7%左右。导致如此的主要原因是,目前投资增速下滑比较快,预计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速为16%左右,明年则为14.7%。
中国社科院、国家信息中心在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举行前夕曾建议,2014年的经济目标可以设定为7%。最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仍确定的2014年经济目标是7.5%,主要原因是担心增速经济增速太低了,影响就业。
实际情况是,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为7.4%,但是就业情况良好。截至前8个月,实现了城镇新增就业970万,已经接近完成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的目标。
在今年10月下旬的中央十八届四中全会后,按照惯例,在年底将举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明年的经济增速目标。目前各大机构认为,明年经济增速设定为7%左右的可能性比较大,与之相随的物价指数和M2增速目标在明年也将相应下调。
会商明年经济
根据10月8日发布的2014年中国经济预测秋季报告,2013年经济增速为7.3%左右,比春季预测的7.4%下调了0.1个百分点,经济仍处于合理区间。
导致经济增速略放慢的原因是,中国经济处在“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结构性减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复杂性和合理性,而改革红利的释放需要一个过程。
具体而言经济放慢,主要与占总投资四分之一的房地产投资的增速显著下滑有关。尽管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预计全年增长20%以上,但因融资制约、项目准备不足、投资回报率低等问题而难以完全对冲房地产投资增速的下滑。
国家多个部委人士认同这个看法。
一位央行人士指出,从住宅再建、待开发土地面积,以及待销售住宅来看,未来有9000万套住房待销售。而这么多的库存,意味着整个房地产在中长期以内都面临继续调整的压力。
数据显示,2014年1-8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897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3.2%,增速比1-7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相比去年全年19.8%数字,该增速已经8个月连续累计下降。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认为,情况可能比想象的还要严重一些。尽管新型城镇化提出“三个1亿人”的目标,但是中国社科院多路调研组的调研显示,因为担心失去宅基地、土地承包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农民进城意愿并不强烈。
据有关机构发布的报告,全国人均住房面积已达36平方米。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在上述座谈会上说,“这可能是个严峻的问题,是不是全国盖的房子已经足够了?!”
此前,因为房地产投资放慢的原因,今年1-8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05786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6.5%,增速比去年全年的19.6%增速下降了约3个百分点。
而这种情况,在明年仍会延续。
根据2014年中国经济预测秋季报告,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将达59.5万亿元,名义增长14.7%,在今年16%左右增速的基础上还会下降。
7%预期增速比较中肯
多位部委系统人士则认为,明年经济预计增长7%,显得比较客观和中肯。
一位财政部门的专家强调,经济增速明年如果是7%,这个增速能完成就业,促进结构调整,促进转变发展方式,“那就是合理的、中肯的。”
原因是十八大提出2020年比2010年GDP翻番,这个经济增速只要7%就可以,如果维持这个速度,那么到了2020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世行确定的高收入国家水平。这样中国就可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此前北大课题组曾测算,要实现2020年GDP比2010年翻番的目标,在剩下的6年时间,每年经济增速不低于6.8%就可。另有部委人士测算,要完成全年1000万的就业目标,目前经济增速在6%左右即可。
2013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瑞士访问时也指出,“未来的7年中,经济增长只要6.9%就够了。”
有财政系统人士指出,明年经济仍需要去库存、去过剩产能,考虑到占整个投资20%比重的房地产投资放慢,其他新兴产业投资可能短期还起不来。
另有央行人士指出,考虑到明年经济增速为7%,如果物价涨幅在2%左右,则M2增速为11%左右,物价指数、M2增速比今年3.5%、13%的目标都要低。
根据社科院报告,2014年外需难以大幅度提升,消费总体平稳,投资因制造业产能过剩及创新技术相对不足、房地产库存较高、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制约等因素而难以长期维持高速增长,且投资效果系数及投资回报率在降低。
社科院预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资效果系数(即单位投资产生的GDP增加额)已经显著下降,1981-1996年年均为0.53,1997-2011年年均为0.26,2012-2014年年均仅为0.11。
不过,1-8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970万,已经接近完成全年1000万的目标。
李克强总理在10月8日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在合理区间,改革效应不断释放,新的增长动力正在生成。同时,他还指出,当前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就业增长的统计数据更是超出预期,城乡居民收入继续“跑赢”GDP增长幅度。这是我们乐意看到的增长。
“外界总有种误解,觉得7.5%是个‘底线’。但我早就说过,所谓‘7.5%左右’,就是高一点、低一点都可以,关键在于就业有没有增加,收入有没有增长。”他说。
加大配套改革很有必要
中国社科院数量所副所长李雪松告诉记者,明年需要做好配套改革,因为单个方面的改革,难以取得成效,核心是要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当日发布的报告也建议,在经济增速放慢的新常态背景下,需要促进内需平稳均衡发展,促进研发、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优化投资结构。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重在定向宽松,主动有效预调。要创新信贷政策工具,实施定向宽松的结构性信贷政策;主动有效预调货币政策,促进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积极财政政策应以“稳增长、扩内需、保民生”为核心目标,减少财政对市场经济的直接干预,重点加强弥补市场缺陷与失效的职责。可采用增发国债方式适度扩大财政赤字规模;继续完善“营改增”,扩大市政债试点地区和发债规模。按最大限度满足公共需求的原则,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减少专项转移支付比重,增加一般转移支付比重,大力加强基础社会保障,大力扶持老龄产业养老服务业发展。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今年以来几乎每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都涉及到改革的内容。这包括下放投资审批权限、加快棚户区改造,以及加快铁路沿线土地开发力度,促进投资等。另外包括促进旅游、健康、保险等行业、产业发展的改革措施也不断出台。这些措施仍需要配套的改革政策才能落地。
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指出,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各个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收官的一年,但实际上新的投资项目还是很多的,所以投资放慢,还与地方缺钱有关。
这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目前大批的投资项目审批权已经下放,包括地铁和省内铁路,但是为什么投资难以快起来,这与国家要求地方政府剥离融资平台政府融资职能,做好风险管理,资金来源较为困难有关。
此外,像涉及通用航空的通用机场审批权已经下放,低空飞行旅游等市场已经放开,但是低空领域的管制还待改革政策出现。另外铁路沿线土地开发可以用于铁路建设资金筹集来源,但是这需要细则来鼓励民间资本尽快进入。
央行在9月30日发布了认贷不认房的政策,即对拥有1套住房并已结清相应购房贷款的家庭,为改善居住条件再次申请贷款买房,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首套房贷款政策。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为30%,贷款利率下限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
不过,很多专家认为,实际银行执行7折贷款利率难度大。事实上,央行没有因为目前经济放慢而降低利率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是因为这些手段难以改变实际市场资金紧缺,贷款实际利率更高的情况。
为此,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认为,“现在到了通过改革来释放政策红利的时候,不改变机制,降息也意义不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泊溪认为,下一步需要制定好中国经济的创新驱动战略,改变过去单靠老要素成本驱动经济,导致环境污染,经济难以持续的情况。“这需要做好创新驱动的顶层设计,明确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她说。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