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0月14日电(记者 马丽)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原所长,黄大昉研究员今天在“转基因技术与可持续发展学术报告会”上透露,目前我国从事转基因研究的科研人员达到上万人,这在世界范围也是为数不多的。
黄大昉说,经过20多年的努力,尽管生物育种整体实力与跨国公司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我国已拥有一支上万名科技人员组成的研发队伍,初步建成了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包括基因发掘、遗传转化、良种培育、产业开发,应用推广及安全评价等关键环节在内的生物育种创新和产业开发体系。
我国科研人员克隆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状基因,为转基因作物新品种培育储备了重要的核心技术与基因资源。目前我国拥有抗病虫、抗除草剂、优质抗逆等一批功能基因及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棉花、水稻、玉米等作物转基因研究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比较优势。
此外,创世纪、奥瑞金、大北农、中国种子集团等一批创新型生物育种企业先后诞生并迅速成长,成为我国现代种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
根据几年前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中国农科院生物所关于《转基因作物产业化效益预测》资料显示,如果种植转基因品种,我国抗虫棉花可年增效益77亿元,植酸酶玉米按总耕地面积的40%计算可年增效益135亿元,同样比例的水稻年增效益则可以达到360亿元。
黄大昉感慨,作为科研人员他很焦虑。之前我国转基因研究的水平和世界先进水平已经差距缩小,尤其2000年前後可以说已经走到了国际前列,但这些年差距又拉大了。“万一国际粮价上涨,或者国内粮食受灾,后果不堪设想。”
他希望到2020年即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结束前还有新的安全证书批准,产业化的力度可以加大。
这场报告会由中国科协科普部和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联合主办。
作者:马丽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