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报道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收官之际,晒出了对各地“政绩工程”的治理清单:全国叫停663个“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存在弄虚作假的436起问题中,共有418名个人被查处。这是中央首次大规模叫停“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通俗地说,“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就是大而无用的东西,给官员脸上贴金、让群众心里添堵。公众当然会为中央对此“叫停”而叫好,但同时也会感到痛心,因为有许多工程即便停工了,原来的大笔投入也已打了水漂。叫停或许能避免更大的浪费,但前期的损失已经难以挽回。
今年6月,云南河口斥资2.7亿元建成的“文化长廊”仅存续3年就被拆除,而且拆除费用又花了3亿元,原因据说是沿河商铺严重影响了景观。同样,最近广西柳州斥资7000万元建设的柳宗元雕像尚未建成,9月起就被拆。如此的“拆了建,建了拆”,很多时候就凭主政官员一句话,老百姓压根就没有话语权,甚至专家学者的规划论证也形同虚设,但这些拆建的成本最终多由这些沉默的纳税人买单。
如今,中央叫停了各地的“形象工程”,公众还有一些疑问需要解答,比如怎样追责?公开信息显示,600多个“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被叫停,但被查处的仅有400多人,一个工程平均问责一个人都不到。这些造价动辄上千万乃至上亿元的工程,其所造成的浪费以及损失相当惊人,仅查处这些人恐怕很难让公众满意。
更为关键的还在于,如何防止下一个“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拔地而起。古人说:“亡羊补牢,未为迟也”。那么如何补“牢”,即如何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呢?一些领导干部偏好“政绩工程”久矣,且有着深层次原因,因此必须多措并举才可能避免继续犯错误,并且真正遏制这股歪风。
首先,完善和健全地方预算监督管理,严控“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资金使用,这是釜底抽薪的办法。对于当地而言,一个工程是真的服务于大众,还是满足于官员的政绩,老百姓最有发言权。这种发言权最重要的应该体现在对于公共财政的监督上,在当前的架构上,人大机构有权力也有能力对政府部门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投出反对票。要治理这类现象,必须借力群众监督,并通过激活人大平台来实现,这才是长远之计。
其次,完善对政府官员的考核,指标体系要更加科学合理。一些大而无用的东西为什么能被归结为“政绩”?这肯定与考核息息相关,官员热衷于此是因为这些工程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上级领导来视察就会倍有面子。如果上级对官员的考核能够不讲排场、不看面子、不问形象,主要围绕经济、社会、民生等群众更为关心的问题,那么地方官员的面子、政绩冲动自然就会被抑制。
再次,打造“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造成巨大浪费的,或形成巨额债务拖累地方发展的,应严肃问责当时的主政官员。中央此番整治,虽然是叫停了在建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但此前恐怕有大量这样的工程已经竣工,可能投入使用或者被废弃,也应该对这种情况进行一番清理,摸摸这样的底,尤其要问责一批“败家子”,靠这些工程欺上瞒下升迁的官员应该赶紧拉下马,要断了其他官员走这条路的念想。
此外,一些领导干部热衷“形象工程”还可能源自腐败的动机,工程所花费的巨额公帑就是他们乐此不疲的原因。最近曝光的不少腐败案例就是通过工程发包、采购等流程进行权力寻租。所以,在清理“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同时,也需要纪律检查部门的介入,看看是否存在违法犯罪的线索,一旦发现问题,严惩不贷。只有这样多措并举,才可能将治理工作落到实处、形成长远效应。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