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第三季度,限制影子银行、表外融资的监管效果正初步显现。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统计发现,第三季度较二季度,银行承兑和信托贷款分别减少6688亿元和999亿元,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影子银行部分(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和银行承兑)减少3078亿元,这是自2009年第一季度以来首次出现季度下跌。
有业内人士表示,前三季度,表外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额中的比重下降至201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原因主要有三点:影子银行的监管趋严、政府对于地方债务管理趋紧,以及银行风险偏好下降。
前三季表外融资规模同比少增
央行最新社会融资规模报告显示,2014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为12.8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少1.12万亿元。其中,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7.68万亿元,同比多增4045亿元。
中金公司研究报告称,人民币新增贷款占社会融资的比例从8月的73%上升至9月的80%,显示影子银行业务总体仍处于受抑制状态,主要反映“127号文”(《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的效果。
从非信贷渠道看,新增表外融资规模减少。央行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委托贷款增加1.79万亿元,同比少增329亿元;信托贷款增加3602亿元,同比少增1.23万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1188亿元,同比少增5173亿元。
浦发银行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曹阳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年初以来,以信托、委托和未贴现银行票据为代表的表外融资规模不断受到压缩,6月后信托贷款与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持续负增长,同期委托贷款的规模也在萎缩。
“表外融资下降的趋势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主要是监管加强的原因。”民生银行金融市场部首席分析师李志强对本报记者表示。
对于表外融资规模持续下降的原因,曹阳表示,信托、委托贷款自下半年起持续下降,“127号文”对同业对非标资产的投融资限制起了较大约束作用,这限制了影子银行的规模。
曹阳认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受到一定限制是另一个重要原因。10月2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剥离了地方融资平台的融资功能。对此,曹阳预计,未来地方政府举债的规模、方式管理将进一步减少这种表外融资形式。
此外,业内人士分析,由于企业经营现金流下降,银行对于承兑票据的开立条件趋紧。
“偏向宽松的货币政策、新的融资渠道开拓仍可缓解企业、政府融资压力,缓冲表外融资下行的冲击。”曹阳认为,比如地产销售的信贷条件放宽、允许地产企业发行中期票据将缓解开发商资金压力;地方政府也将在未来财税改革中,通过市政债、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共私营合作制))等新的方式对接融资。
“基于宽松货币政策将维持较长时间,预计表外融资的下行对于经济影响不大。”曹阳说。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表示,社会融资总额数据仍保持疲弱,这意味着影子银行系统的去杠杆化持续。前三季度,表外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额中的比重下降至201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影子银行监管影响将持续
“9月信托贷款较8月小幅放缓至1639亿元,委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分别为-325亿元和-1411亿元,表明影子银行融资放缓态势较明确。”中金报告称。
“非银行融资减速的主要原因是对影子银行活动的监管收紧,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就是5月份公布的银行间市场新规则。”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表示,这些新规则清除了银行的监管套利诱因,以通过银行间市场支持各种渠道业务。
今年5月,“127号文”旨在明确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被视为限制非标资产扩张的“重磅利器”,影子银行遭受重创。
5个月过去了,对影子银行监管的风声并没有远去。近日,银监会发布《关于开展银行业金融机构同业新规执行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250号文”),首次针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同业新规执行情况和同业新规政策效果进行全面检查,凸显了监管层对规范同业业务的决心。
“影子银行监管收紧的影响将不会很快消失。”朱海斌表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