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赵 川 布鲁塞尔、北京报道
11月12日,中美发布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合作的联合声明(下称“联合声明”),宣布其关于2020年后的气候变化行动。
联合声明显示,中国首次正式提出温室气体排放峰值将于2030年左右到来。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从2020年的15%提升到2030年20%左右。同时,美国也刷新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到2020年下降17%的目标,提出到2025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会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26%-28%。
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进程,各国将于2015年第一季度提交2020年后的气候贡献(INDC)。中美两国也会在此时将其减排贡献正式提交给联合国。
两个最大的排放国开始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从政治上讲来已经释放出一个积极的信号。“对于应对气候变化,中美领导人已经站在一起。它们已经清楚地意识到气候变化的威胁以及应对的紧迫性。”世界资源研究主席安德鲁(Andrew Steer)发布声明称。
目前,中国和美国是全球最大的两个温室气体排放国,其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的42%左右。
2014年12月1日至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在秘鲁利马举行,这场大会将进一步为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奠定基础。
温室气体排放峰值在2030年左右到来
中国在联合声明中正式提出温室气体排放峰值将于2030年左右到来。
此前,中国社科院-国家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最新研究结果称,中国排放峰值有可能在2030年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
该研究成果指出,通过对城镇化影响碳排放机理的探索和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经验的分析表明,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以及碳排放总量三者随城镇化发展的倒U形曲线不仅各自存在,且峰值依次出现。中国目前已经跨越了碳排放强度的峰值,正在向人均碳排放峰值进一步迈进。
根据发达国家历史经验,人均碳排放峰值大约出现在城镇化率为70%左右的阶段。2013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为53.73%,接近世界平均水平,预计城镇化率到达70%大约还需要15年左右的时间,以此推断中国的人均碳排放峰值可能出现在2030年左右。
“2030年达到温室气体排放峰值的目标是一个积极的目标。但我们必须明白这一目标的性质,它是一个预期性目标,而非一个约束性目标。”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如果顺利的话,可以早几年完成;如果不顺利的话,也可以晚几年完成。”
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20%左右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联合声明也提出,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到2030年将达到20%左右。
11月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的专项规划,也明确了2020年以前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根据规划,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到15%左右。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统计,2013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2012年的9.1%提高到9.8%。“这意味着无论是2020年还是2030年的非化石能源占比目标,实现起来都有很大难度,大约平均一年要提高0.6个百分点。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李俊峰指出。
“中国宣布提高非化石能源占能源系统的比例以及峰值到来的时间表是一个重大的进展。”安德鲁表示。
为了进一步落实联合声明,中美双方还继续将在新能源研究和发展、碳捕捉和封存、HFCs、智能与低碳城市、绿色科技交易以及清洁能源示范项目共6个方面加强合作。
“这6个方面是中美自2012年就开展的合作领域。中美在新能源等六方面合作是创世纪的,将对全球低碳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副主任柴麒敏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
实际上,中美在气候变化与能源的合作一直非常紧密。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能源与气候变化合作取得了32项成果。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