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一名初中男生为“夺爱”对同学实施暴力,致其脑出血。校园暴力频发,究竟谁来负责买单?近日,昆山法院少年庭审结了该起侵权案件。
小东(化名)和小强(化名)均为某中学初三学生。小东学习成绩优异,为人幽默,且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比赛,在女同学中很受欢迎,其中包括其同班同学小芳(化名)。一日放学后,小东乘公交车回家,到站后,小东被小强及小强的另外两位男同学强行拉到一僻静处“谈谈”。小强称,小梅是自己喜欢的人,威胁小东离她远一点,并带着其他两个人动手打了小东。小东回家后,并未将此事告诉父母。
可是,没想到,几日后,小东刚放学,又被小强及其同学堵在了校门口,小强再次威胁了小东并对小东实施了暴力。因伤势较明显,回家后小东在父母的追问下,将事情全盘告知,并在父母带领下去医院检查,经诊断小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即脑出血)。
两次暴力事件,不仅耽误了小东半个月的课程学习,还对小东的精神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小东康复后,不敢自己单独上下学,需要家人接送,升入高中后,也不敢就读本地高中,而是选择了去外地学校读书。后来小东父母将小强等人告上法庭,要求其父母赔偿小东因此受到的人身损害及精神损害,在法院的调解下,各方最终达成赔偿协议。
法官提醒:近年,媒体、网络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升级,令人咋舌,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未成年人深受网络游戏、暴力电影、色情图片及影像等荼毒,崇拜甚至模仿暴力行为,究其原因,除未成年人缺乏对自身行为及行为后果的判断能力外,家庭、学校及社会的严重缺位,是造成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
预防校园暴力事件,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以身作则,当好孩子的榜样,在满足孩子物质需求的同时,也要重视孩子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一旦发现孩子行为异常,应及时予以纠正并进行耐心引导。因离异造成的单亲家庭,更要加强对孩子的关爱和心理疏导,不要因父母之间的矛盾和仇恨,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缺失了对孩子的管教,致其步入歧途。其次,学校在重应试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对未成年学生尤其是处于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健康,应予高度重视。学校内部应制定完善的管理规范及学生行为规范,并予以严格落实;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开设常规化的心理辅导及思想品德课程;及时查知并正确处理学生间的纠纷,对于性格暴戾、经常“闯祸”的学生,要进行耐心纠正和教育;面对突发的校园暴力事件,要采取严厉处理措施,不能息事宁人、大事化了。再次,全社会要提高对未成年人教育的责任感。媒体的舆论导向要弘扬正能量,给予未成年人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影视、文学作品应控制并减少暴力宣传的题材,严厉杜绝色情作品,给未成年人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网络监管要进一步加强,要及时并彻底肃清网络中的色情、低俗信息,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互联网,防止其沉迷网络。
通讯员 周春晓
本报记者 於苏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