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正式发布了2014年“中国两岸四地大学百强排名”。“办学经费”总量前十名中有8所高校来自大陆,清华大学以82亿人民币的数额雄踞榜首。另外,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为40亿元,也是独占鳌头。2009至2013年五年间,政府拨付的科研经费,72%被“211”和“985”高校瓜分,其他2000多所学校分剩余不到30%的科研经费。如此悬殊的比例,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否会让本来就不平衡的高等教育更加失衡?
(11月18日《南方都市报》、澎湃新闻网)
支持 经费倾斜没什么可争议的
余hanhhang:经费倾斜也没什么可争议的,有实力就应该获得更多,就是要加强经费管理,用在该用的地方,防止腐败滋生。
En-route-:因为有不平衡才会促使学生去争取好的,都平均还有什么积极性去争取。别扯什么好好学习不是为了考个好大学,要是大学都差不多,学习积极性会差很多。要改就该改变地域不平衡,比如北京占了那么多名额!
加菲猫的爸爸:80亿交给清华和交给一个普通大学相比,哪个能带来更大的效益,哪个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反对 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
春止玉门:虽然本人也是985的学生,但还是支持废除985/211,不要让中国科研走上讲资格不讲成果的道路—那样的社会没有未来!
大风起兮尘飞扬:投入和产出有没有成正比啊?没有的话,那么多钱是怎么花掉的呢,是不是学校也是一个大腐败的地方?
中立 科研经费要公开审计
不会起昵称的黄先森:教育部应该实行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双轨制,首先保证大部分人能上大学,其次必须有一部分人接受更为优质的教育。毕竟,能力有差别是不容置疑的,好钢用在刀刃上。
橄榄油快乐:这个要辨证地看,建议这些211高校评选机制要公开化,每年优胜劣汰,不能永远都是这些学校。科研经费要公开审计,杜绝暗箱操作和贪腐。
一个观点
教育高投入未必就能高产出
清华大学办学经费“老大”,结出的教育果实是否“老大”呢?“排名”显示,发表国际论文数量最多的是浙江大学,而在“国际专利”方面,办学经费远远少于清华大学的台湾大学获得第一。也就是说,清华大学办学经费第一,并没有达到公众的期许。清华大学对教育经费的“多吃多占”,各个大学没有理由不提“意见”。
这也证明,教育高投入未必就能高产出。必须让各高校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下竞争,各高校才能大显神通千方百计提高教育质量,发表国际论文才能有数量更有质量,才能有更多的优秀教师、优秀学子出炉,更多的“国际专利”才能扑面而来。
清华大学“富口袋”更要“富脑袋”,这是国民、国内高校的期盼,唯有把“脑袋”提高上去了,多元化的办学资金才会滚滚而来。美国哈佛大学因精英人才辈出,2007年获得社会捐赠资金349亿美元;清华如果“富脑袋”闪亮世界,同样可以获得社会捐赠,达到更高层次的“富口袋”。
童克震(公务员)
一个疑问
存废之争引发高校改革之问
在近日引发的“211”、“985”高校的争议中,记者调查发现,人们不满的并不是“211”、“985”学校本身,而是背后隐藏着的高校改革之问。
现在人们质疑的,其实是近20年前的一个行政决策在现今的实际工作所衍生出的弊端—以行政手段来划分学校的等级,强化了高校领导行政级别等行政化色彩,并产生就业歧视、择校、教育不均衡等不良导向。
经过了近20年的历程,“985”、“211”工程这种依靠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方式产生了很多弊端。原来一些很强势的学校的专业学科,不少被削弱了,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生态。因为它更多是依靠行政的力量来左右,而不是依照学术的自然发展和分层。这样一来,高校就更加强化了对行政权力的依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放弃对高水平学术的追求。
因此,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我们需要取消按工程、计划配置教育资源、学术资源等传统高等教育模式,还必须建立新的教育管理和拨款体系。同时,政府管理公办学校,要建立由官员、人大代表和校领导、师生及社会人士代表等共同组成的大学理事会,负责制定大学发展战略、预算,监督学校行政公开、透明使用经费。这就从管办评一体、行政治校,过渡、改革到管办评分离、教育家治校。
据新华社
编辑点评
“211”和“985”工程已经施行了约20年,然而,国际一流的大学我们依然凤毛麟角。我们想知道,这些名校的投入和产出成正比吗?另外,在两项工程施行20年后,它的成效到底怎样?未来如何与时俱进?我们希望能有一个专业、全面、科学的评估和论证,给社会一个交代。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