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南水北调水源区的搬迁移民在京品尝“家乡水” |
像蜂巢一样的澄清装置,湛蓝清澈,透亮的清水在澄清池里静待,经集水槽流出,进入下一道工序。作为“南水”进入北京后的首座水厂,郭公庄水厂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全面就绪,只待“南水”进京。
郭公庄水厂是本市唯一一座主要以“南水”为水源的水厂。为了确保首都供水水质更加安全可靠,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新闻发言人梁丽介绍,设置了三大处理体系,即预处理、常规处理,深度处理,“南水”经过层层处理后,调出“北京味”。
梁丽特意带北京青年报记者走访了深度处理工艺的炭砂滤池以及紫外车间,“京味自来水的秘诀就在这里”。梁丽介绍,炭砂滤池是水厂深度处理工艺的主要环节,共有24组滤池,分南北两系列,每系列由12组组成,滤板上铺有1.2米厚的石英砂和0.6米厚的活性炭,而整个水厂共填装了8000吨石英砂和720吨活性炭。炭砂滤池主要作用是进一步吸附和过滤水中的有机物和难以沉淀的杂质,来水中的悬浮杂质被石英砂滤层截留,有机物和色、嗅、味被活性炭滤层吸附,“所以,北京味最重要的一步其实就是做减法,去味。”梁丽说。
紫外车间就是起双重保护的作用。郭公庄项目办副主任陈有军介绍,为进一步提高供水安全保障度,郭公庄水厂紫外车间配备了8套由中压紫外灯组成的紫外线消毒设备,炭砂滤池的出水经紫外线消毒,可进一步去除水中的微生物。之后将投加次氯酸钠进行再次消毒,确保自来水在进入用户龙头前具有持续的消毒作用。
活性炭和石英砂双层过滤净水处理工艺,加上强大的紫外线消毒保障,确保“南水”变成“京味”自来水。
待“南水”进京后,郭公庄水厂处理原水量将由少到多,逐步增加,日供水能力最终将达到50万立方米,相当于500万人一天的饮用水量。城区总日供水能力从322万立方米增加到372万立方米,使北京城区供水压力更加均衡,为首都快速发展提供可靠的供水保障。“2014年北京城区高日供水量先后8次超过300万立方米,最高日供水量达到310.4万立方米,创下百年日供水量新纪录。郭公庄水厂的建立对保障北京城区高峰供水安全也有重要意义。”梁丽说。
相关新闻
支持水源区建设 本市每年支出5亿
本报讯(记者 解丽)蹲在800米明渠岸边,来自河南、湖北的群众代表们都禁不住捧起一捧水,送到嘴边品着味儿:“没变没变,还是咱家的水!”昨日,“南水北调中线群众代表赴京观摩团”一行200人第一次走进北京南水北调明渠广场,一览团城湖调节池。
昨日,北京南水北调的明渠广场,迎来一群特殊客人,那就是来自河南、湖北的移民群众、工程建设者以及水质保护工作人员等。据悉,为使南水北调,两省水源区共搬迁移民34.7万人,其中河南省移民16.5万人,湖北省移民18.2万人。两省先后搬迁关闭企业1034个,损失135亿元。为此,2014年至2020年,北京市每年将安排5亿元协作资金支持水源区建设,以16区县协作为载体,采取资金、科技、教育、卫生、人才、产业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支援水源区建设。16区县与对口协作县(市、区)建立一所学校、一所职校、一家医院、一个园区的四小结对。目前,朝阳区向淅川县捐款384万元,用于淅川县老旧校舍改造;海淀区给予丹江口市沧浪洲生态湿地保护区建设项目专项帮扶资金200万元;昌平区捐赠栾川县三个水源区乡镇小学、幼儿园冬季取暖煤炭130吨,捐赠栾川县各级医疗机构价值448万元的医疗设备等。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