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新华社报道
又到一年岁末时。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回首来路、展望未来,我们该如何认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走势?如何看待产能严重过剩、地方债务风险、房地产市场调整、影子银行膨胀的风险?如何认识环境治理 “攻坚战”的新阶段?
“稳”中显现转型升级新亮点
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质量上升的关键阶段,迎来以中高速、结构优、动力新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
一组经济发展指标,反映了变化中的中国经济新面貌:
经济运行稳字当头,前三季度7.4%的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依然保持在7.5%左右的合理区间。无论是实际增量还是速度,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082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三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7%,保持在4.6%的控制目标以内。
物价指数稳定可控,前10个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6%,全年控制在3.5%的通胀上限内已无悬念。
财政、税收、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等指标也基本保持稳定。
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我们孜孜以求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正在提速。
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投资,“三驾马车”驱动姿态更协调;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继续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产业结构孕育新突破;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占比提升,发展成果更加实实在在……
创新调控理念向改革和实干要动力
今年以来,稳增长任务相当繁重。一方面,美国结束量化宽松、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等,使得外部环境空前复杂;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制造业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步入调整期等长期积累的问题也浮出水面。形势的变化,对宏观调控提出了既要保持定力,更要奋发有为的新要求。
保持定力,是要通盘考虑应对下行压力与促进提质增效,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延续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总基调,不因经济运行一时受压而采取强刺激、大调整。
奋发有为,是要瞄准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精准发力,对经济增长形成新的必要支撑,努力遏制经济下行势头,防止增速滑出底线。
新常态下,保持战略定力,不搞“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将宏观政策的“稳”与微观政策的“活”有机结合,有助于稳定市场主体的宏观政策预期,使调控的手法更科学、发力更准确、效力更持久。
定向调控是对区间调控的深化。更多依靠改革的办法和市场的力量,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喷灌”“滴灌”,注重精准发力,这是宏观调控的另一个鲜明特点。今年以来,一系列定向调控持续发力,既有稳定增长的短期意义,又蕴含深化改革与结构调整的政策取向。
“优”字为重 看新常态下风险防范
近年来,我国部分行业供过于求矛盾凸显,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高消耗、高排放行业尤为突出。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行业产能盲目扩张势头强劲。
面对如此形势,国家采取了疏堵结合的综合治理举措,一方面淘汰过剩产能,一方面以市场化手段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促进结构优化。
5月初,工信部下达了2014年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的任务,相关地方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市县,并向社会公告了相关企业名单。
不过,淘汰过剩产能不能只靠行政化的“堵”,更需要市场化的“疏”。
7月底,工信部发布《部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对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行业项目建设实行产能置换,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环境敏感区域,实施减量置换。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6%,节能降耗继续推进,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另外,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疏堵结合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不仅是有效防控风险的必然要求,还是优化投资结构的迫切需要。今年的改革明确了治理“路线图”。对以前通过地方融资平台融资建设的项目,经营性项目完全推向市场,难以吸引社会资本、确需政府举债的公益性项目由政府发行债券融资。“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的过程,体现出市场化的思路。”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院长乔宝云说。
再者,今年以来,银监会连续发文强化对信托公司和基金的监管,并且针对融资难题采取了综合措施。
清风蓝天的期盼从何着力?
今年以来,处理好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发展,也在成为另一种“新常态”。
来自发展改革委和环保部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单位GDP能耗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6%;全国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同比分别下降2.5%、2.5%、2%、6%。
今年以来,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优化能源结构成为重中之重。篇幅近万字、规划时间跨度6年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日前出台。行动计划明确,到202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8亿吨标准煤左右,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
在能源结构优化方面,行动计划将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放在重要位置,明确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天然气比重达到10%以上。同时,水电、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更加明确,新能源战略脉络清晰可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第三研究室主任王金照说,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的出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将成为我国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节能减排的“先手棋”。
推进“一带一路”战略
我国的对外开放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新时期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我国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
“互利共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原则。专家表示,“一带一路”建设具有空间范围、地域和国别范围上的多元、开放和包容性,需要区域内各国共同推进合作进程,通过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把各国紧密联系起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国际经济关系研究室主任赵江林认为,推出“一带一路”的构想,正是中国与外部经济关系调整的自然延伸,意味着中国正在努力将自身的经济增长体系转化为区域增长体系。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