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11日电(记者金旼旼)随着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近期海内外舆论热议的焦点话题之一是:明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是否会下调?会下调到什么水平?
虽然和以往一样,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并未给出明年具体的增长目标,但海内外媒体却依然试图通过对这一话题的探讨,来预判中国的经济和改革大势。
中国经济从“高速”转入“中高速”增长原本就是“新常态”的题中应有之意,因此对于增长目标下调这一点各方分析人士并无异议。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后,在明年春的两会上政府会将增速目标下调至什么水平,则是仁智各殊。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预计,最可能的情况是明年经济增长目标将从7.5%下调至7%,但仍有30%可能会将增长目标降至7%-7.5%区间,或该区间内的某一具体数值。而美国著名智库卡内基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黄育川则对新华社记者表示:“6.5%-7%的目标区间是合理的。”
基于不同的模型测算,不同经济学家可能会得出不同的预测值,乐观者认为明年中国经济仍能保持超过7%的增速,悲观者则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明年起或进入“6”时代。但这种预测差异并非是值得关注的重点,重点在于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我们是否仍在延续死盯增长率目标的旧思维。
不少海外专家对新华社记者表示,不机械地设定一个必须完成的经济增长目标值,既符合国际惯例,也更有利于中国实现经济转型,并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事实上,中国新一届政府上台之后,已着手弱化经济增长目标值的意义,逐步引入“区间调控”思路,即从下限保就业、上限防通胀来把握经济的合理增长区间。今年来,李克强总理在多个场合强调,只要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居民收入继续增长,质量效益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比7.5%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的。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要合理确定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保持区间调控弹性,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继续实施定向调控、结构性调控。
虽然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速降至7.4%,但就业充分、通胀平稳,主要经济指标均处于合理区间。并且结构转型也颇具亮点:前三季度最终消费超过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5%;服务业继续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6.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速高一点或低一点确实并无大碍。黄育川进而建议,未来可进一步淡化经济增长目标。他说:“制定一个"指示性目标",而非一个必须强制达到的目标值是合适的。"指示性目标"是政府认为可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目标,而非最终结果。”
美国著名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罗迪也对新华社记者说:“中国最终可放弃制定年度经济增长目标。作为过渡,可以制定"指示性目标",即发布一个经济预测,而非一个政府会采取措施来实现的目标。”
事实上,很多国家并不设定经济增长目标。例如在新加坡,政府每年会公布一个经济增长预估值,但这并非是增长目标,而是对经济增速的一个预判。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陈抗也对新华社记者说,不再刻意强调具体增长率目标,其实有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有助于让地方领导人改变传统思维模式。
淡化经济增长目标,还有助于政府更灵活地使用货币和财政政策。对于这点,欧洲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弗雷德里克·埃里克松对新华社记者建议说,中国可根据预算做一个增长预期,由于预期是非约束性的,因此可以避免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受到增长预期的左右。
布鲁塞尔智库欧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丹尼尔·格罗斯也表示,目前中国经济处于转型期,很难准确预测合理的增长速度。并且,中国政府自身也已认识到增长质量比速度更为重要。(参与记者:郑启航、陈济朋、帅蓉)
作者:金旼旼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