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带头人须符合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或海外高层次A类人才认定标准,所在团队专科排名全国前十位) |
深圳千人床位数2 .75张、千人医生数2 .47名,远低于北上广。因为优质资源的匮乏,深圳市民去香港、广州甚至去上海、北京看病竟成了常态。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今年年初,深圳官方推出以“名医(名科)、名院、名诊所”为重点的深圳医疗卫生“三名工程”,目标是到2020年深圳共投资1000亿元建设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9月22日,“三名工程”合作交流会在北京举行,深圳豪掷千万奖励高层医学团队的举动,彰显出深圳的“土豪”和“任性”。不过,除了将名医名专家名诊所引进来,政府需要操心的事还有很多。
引来10个世界一流水平院士团队
今年9月22日,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市长许勤亲自带队到北京,举办“三名工程”合作交流会。现场院士团队、名校、医疗管理集团负责人云集,深圳以此显现发展医疗健康服务业的决心。
与之对应的是,深圳这座改革先锋城市医疗资源的缺乏,尤其三甲医院严重缺乏的现实。深圳现有的三甲医院只有七家,目前还缺少肿瘤、口腔等专科医院。尤其在龙岗区和宝安区等原深圳关外地区,三甲医院尤其缺乏,造成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也无法支撑关外地区医疗需求的高速发展。而原关内地区的医院又面临占地面积狭小、资源极度拥挤的现实。
深圳医疗资源短板使得大量高端医疗消费外流到香港、广州、上海、北京等地。
也正因为如此,深圳将打造“三名工程”定为2014年十二件民生重点工程之一,并在9月22日正式抛出了一揽子鼓励扶持政策,人才安居工程、科技研发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专项资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重点向名医、名科、名院、名诊所倾斜。
在此次“三名工程”论坛上,深圳市区公立医院与23个团队正式签约,引入国际、国内顶尖的医疗团队,其中有10个是世界一流水平的院士团队。这些团队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合作开展临床相关科技研究、疑难病例会诊及高难度手术,指导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开展专家查房和手术观摩,合作举办高水平学术会议等。
在诸多合作中,开展疑难病例会诊及高难度手术无疑是最重要的领域。深圳市人民医院引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张旭教授泌尿外科团队,指导市人民医院医生顺利完成了前列腺癌根治术和保留肾单位的肾肿瘤切除术;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引进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专家团队已经在深开展35例高难度的严重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手术。
在北京交流会后,深圳又新引进了3个高水平医学团队。9月23日,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蒙特利尔神经病学研究所签署了合作共建“蒙特利尔神经病学研究所-深圳癫痫与帕金森病诊疗中心”框架协议。10月22日,市第二人民医院柔性引进世界排名第一的意大利国际冷冻治疗协会主席Francolugnani院士靶向冷冻治疗团队,医院已自筹资金1000多万元,引进世界最先进的整套设备,计划于12月正式开展保留性神经的前列腺癌、肾癌、肝癌、胰腺癌及其它难以切除的肿瘤、转移性肿瘤等的手术。11月14日,市第二人民医院正式与北京积水潭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北京积水潭医院-深圳创伤骨科中心”。
据初步统计,目前深圳市属医院最近有79个合作意向。
2000万元资助如何监管?
在推进签约项目落地的同时,对政策细化部分,深圳市相关部门也正积极推进。据悉,深圳市政府于9月25日审议通过了《深圳医疗卫生“三名工程”政策》,拟于近期正式发布。在“三名工程”中,对于高层次医学团队,最多可奖励2000万元资助。
根据“三名工程”实施方法,为引进符合深圳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医学团队,分别对团队及其成员、输出单位给予相应奖励或扶持。而根据测算,未来6年深圳市计划引入40个高层次医疗团队,资助将达到5亿元。
在对团队进行奖励的同时,“三名工程”在实施中还新增人才奖励补贴政策,高层次人才可在人才安居政策和人才奖励补贴政策中“二选一”。在实施中,增加了“柔性引才”的新政策。
为何增加“柔性引才”的政策?对此,市卫计委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因为在以往的人才引进中,出现了一部分人才一年仅来深圳几次的情况。也因此,在“三名工程”中,要求这一类奖励获得者必须是“每年在深工作时间累计满183天的团队人员”。
既然人才可能“打酱油”,那么,对于引进的团队,又是否能做到同样的监管?对此,在相关表述中,对于引进团队的资助费用,仅为“资助经费按工作需要和进度分期拨付至用人单位,由用人单位统筹用于引进团队的工作开支”,并没有定量的措辞。
关于规范监管问题,虽然在“三名工程”的实施中并未体现,不过,对于诸如福田人民医院和南山人民医院等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引入名医阵营的医院来说,则已经有一些实践基础。
据院方介绍,在引入名医中,最重要的还是约法三章,也就是说,通过合同的形式约定名医每年在医院待的期限,而更重要的是,双方还约定将深圳医生输入到对方医院培训的计划。而对于深圳即将落地的“三名工程”,有专家建议,一方面政府的财政补贴到位才能提高积极性,而另一方面 ,有 效 的合同约束也很关键。
医疗“造血”能力差是硬伤
虽然专家愿意来深圳了,但对于各大公立医院院长来说,每年去各大医学院校招收新鲜血液,依旧是令人头痛的问题。
对于人才问题,市卫计委也坦言,深圳医生短缺确实存在。
据市卫计委人事处副处长周丽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从目前来看,全国各个地方都不同程度出现招医难和医生紧缺的现象。其中,深圳市从2008年到2013年五年期间,全市门急诊量增加33.2%、住院量增长44.7%,但全市执业医师才增加25.7%,远低于全市就医量的增长,不可避免地出现医生短缺。
“与其去外地找团队,不如把更多的资源用于鼓励深圳本地的学生去报考医学院,并最终留在本地的医院工作,”在一位一线医疗工作人员眼里,深圳在医疗事业发展上,更应该重视本地医生的培养,这一方面更节约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培养对象多是深圳本地学生,因此在面对生活成本上更有先天优势。
对于医疗人才的培养,一部分从业人员的看法是,深圳要发展本土医生,而不是请“外来的和尚”,更何况,这些“外来的和尚”究竟是“好念经”还是“水土不服”,仍旧存在变数。
“三名工程”能解人才危机吗?
既然知道了原因,那么,“三名工程”是否能对症下药呢?
根据“三名工程”实施的措施,在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学员发放补助标准方面,由目前的本科、硕士、博士学员统一为6 .18万元/年的标准,提高至本科毕业学员7.2万元/年,硕士毕业学员8.4万元/年,博士毕业学员10 .2万元/年。不过,对补助提高是否能防止培训学员爽约的现实情况,则有待时间检验。
而在另一方面,对于高层次医疗团队的引进是否能带动深圳本土医生的培养?对此,从各个团队的表述中来看,也不尽如人意。
以美国两院院士、国际病毒学权威罗兹曼教授项目为例,在初期设立的5个合作项目中,每个项目将由10名左右的团队成员组成,其中一名为带队的美国院士,其余人员中,大部分是来自深圳本土的医疗从业者。而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引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陈香美院士肾内科团队项目中,也将每季度对医生和护士进行定期的培训,以提高其专业素养。
的确,“三名工程”确实包含着对医疗人才的培训,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培训的对象上,仍旧是现有的医疗从业人员。也就是说,这样的培训仅仅是对现有医疗人员从业能力的提升,而不是提高深圳医疗从业人员的整体总数。
如何解决深圳医疗人才短缺的难题?或许,相较于重金吸引外地团队,将经费对本地医疗教育予以倾斜,可能会更加实际。
目前,深圳高等教育中,仅深圳大学设有医学院。据早前公开报道的数据显示,深圳大学医学院建设一期投资在20亿至30亿元之间。而在“三名工程”中,未来深圳将投入1000亿元用于发展医疗事业,远远高于建设医学院的成本。
一位资深的三甲医院管理者认为,如果“三名工程”能够真正吸引名医团队和名诊所到深圳,对于提升深圳医疗服务业的质量将具有很大影响,但因为医疗资源聚集和提升并非短期能够见效,仍需看长期的具体落实过程。
官察君答疑
深圳为什么要实施“三名工程”?
今年,市长许勤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实施“三名工程”列进了今年启动的12项跨年度、跨“十二五”规划的重大民生工程中。市政府决定实施“三名工程”,引进名医(名科)、名院、名诊所,就是要更好地利用经济发展成果,快速引进外部高端医疗资源,提升深圳市整体医疗质量,打造国际医疗中心,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和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需要,走出一条深圳特色的医疗卫生发展之路。
“三名工程”已经引入了哪些大腕?
11月,深圳市人民医院与广州呼吸病研究所正式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书,柔性引入钟南山院士团队,双方将共同建立疑难、重大和高端人群及时会诊机制。
此外,市人民医院引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陈香美院士肾内科团队等8个团队;市第二人民医院引进复旦大学赵国屏院士合成生物学研究团队、美国匹兹堡大学戴一凡教授异种移植研究团队等5个团队;北大深圳医院引进协和医院邱贵兴院士骨科团队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魏丽惠教授团队;市第三人民医院引进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团队、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程京院士团队等4个团队;市康宁医院引进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陆林院长精神病诊治专家团队;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引进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外科孙立忠教授团队等。深圳罗湖医院则引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的肿瘤专家团队。这些团队目前已陆续在深开展工作。
10月25日,深圳首个“国医大师工作室”在市中医院正式挂牌成立,市中医院则邀请到了7位国医大师进驻工作室。
除了“引进来”,还有“走出去”的计划吗?
除了引进外脑,深圳医管中心制定了优才专才的培养计划,每年选派50名重点学科骨干到国外知名医学机构的顶尖学科学习交流一年;选派100名中青年医疗骨干赴国内重点医学院校和著名医院进修培训一年;选派20名高级医院管理人员赴国外培训进修半年。
12-13版 统筹:南都记者 文婷
采写:南都记者 徐龙晨 文婷 林燕德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