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原发于2007年03月23日《经济参考报》
本报记者:郭远明 黄和逊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这是盛唐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里对鄱阳湖人与自然和谐的描述。
目前,鄱阳湖是我国四大淡水湖中惟一一个没有出现富营养化的湖泊,被称为长江“最后一盆清水”,它的“健康”状况维系着长江中下游的饮水和生态安全,也影响全球生物多样性。
江西师范大学鄱阳湖生态资源与环境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鲍曙明两年前发表题为《鄱阳湖危机》的文章,认为受水枯竭和水质污染的影响,鄱阳湖面临着“水质危机”、“生态危机”、“公共卫生危机”三大危机。
不幸的是,鲍曙明的这一悲观预测在去年得到一一应验:在历史低水位的影响下,鄱阳湖陷入资源和生态危机—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渔民生产生活陷入困境;湖面严重萎缩,候鸟觅食场所减少。同时采砂、种树、围堰堑湖、水质污染等人为破坏湖区资源环境的行为日益突出。
水浅鱼少鄱阳湖渔民望湖兴叹
鄱阳湖与长江相互连通。受长江低水位的影响,去年鄱阳湖迎来了有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低水位,并且这个记录不断地被打破。2006年8至11月份鄱阳湖持续出现异常低水位,鄱阳湖星子站水位连续四个月突破历史同期最低。
鄱阳湖大片的草洲滩涂提前裸露,少雨干旱导致鄱阳湖周边地区部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受到影响,一度造成约25万人饮水困难,出现“住在湖边吃水难”的窘况。
江西省渔政管理局和江西省水文局专家告诉记者,从2002年以来鄱阳湖就一直处于低水位状态,即使在汛期鄱阳湖水位也极少达到19米,鄱阳湖低水位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
“我对鄱阳湖未来水位的走向很悲观,现在最重要的工作是保护渔业资源。”在日前召开的江西省渔政局分局长扩大会议上,江西省渔政管理局局长钱新娥说。鄱阳湖2006年的历史低水位成了渔政人员的心头之痛。
鄱阳湖历史上是鱼米之乡。但在去年,鄱阳湖五万多渔民却经历了一场“坐在湖边没鱼捕捞,甚至要买鱼吃”的尴尬与无奈。记者走访江西鄱阳、余干两个主要渔业县时了解到,去年渔民捕捞收入只有往年的1/5,不少渔民连本都未捞回。鄱阳湖周边100多个自然村、五万多名渔民收入锐减。
乐湖村渔民黄保险今年50岁。他说自己捕了三十多年鱼,年景从没去年这么差。“主要原因是水位低,没水就没有鱼,大家只好8月份就丢网上岸,往年都可以捕到11月。”黄保险一家七口,毛收入只有三千多元,扣除捕鱼网具和柴油成本,“连饭都混不上”。
干旱赶走四成候鸟
鄱阳湖持续低水位状况殃及越冬候鸟。
2006年底至2007年初,江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联合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开展了第八次环鄱阳湖越冬水鸟调查。最新调查结果表明,由于遭遇长时间罕见低水位,鄱阳湖越冬候鸟大幅度减少,同比减少近四成。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去冬今春在鄱阳湖区过冬的水鸟有107种46万羽。但2005年底至2006年初的调查结果是鄱阳湖区越冬鸟类达105种近73万羽。
专家认为,鄱阳湖候鸟数量出现如此大的降幅,主要原因是鄱阳湖遭遇长时间的罕见低水位,多数湖泊湿地已经干涸,候鸟无法觅食。湖区一些七十多岁的老渔民告诉记者,从来没有见过鄱阳湖如此干旱的景象,一些小湖汊提前两个多月就干涸了。从10月份开始,大量候鸟开始南迁鄱阳湖地区。但已干涸的湖面和湿地无法给候鸟提供充足的食物。
去年12月份,记者在鄱阳湖吴城镇核心区看到,鄱阳湖大量湿地水面干涸,一些湿地已经干裂变硬,散布着一些死亡的小鱼虾,候鸟也无法啄取土壤下的草根。珍稀候鸟丧失了众多觅食场所,开始向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聚集。
与全湖情况相反的是,受周边湖区干旱影响,一些分散在保护区周边湖区的候鸟逐渐向水草相对丰富的自然保护区内聚集。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刘观华介绍,2005年同期保护区内候鸟总数为13.03万只,但2006年11月中上旬,自然保护区内就聚集了20.48万只候鸟,包括白鹤、天鹅、鸿雁、白额雁等40多种珍稀候鸟,候鸟数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0%以上。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