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记者 唐韬/摄
河南商报记者 崔文
在郑州市兴华南街与民安路交叉口附近一个破旧的保安室内,住着一对父子,父亲三级残疾,儿子正读初中。
屋顶漏水,他们拿捡来的泡沫板覆盖;没有电风扇,就用废旧的排风扇客串;冬天寒冷,做饭的煤炉也能充当取暖工具;为了省电,把剪好的烟盒围在灯管周围聚光。在这样的环境里,父亲的笑容常挂在脸上,昏暗的灯光下儿子总是学到深夜。
蜗居废弃保安室
1
遇到雨天,水就“滴滴答答”往里漏
郑州市兴华南街与民安路交叉口附近,一个不大家属院大门口的保安室已经废弃,被改成烟酒杂货店。这是朱承福的店面,也是他和儿子的家。
屋子被隔成两部分,西侧是商店,东侧里屋是家,整个屋子也就10平方米左右。
借助阳光,商店内尚明亮,但里屋却黑黢黢的,寒冬里更透出一股湿冷。
半米多高的水泥台铺上两层凉席,再加上一层薄褥子,就是床。
只有一条厚被子,父子俩挤在一个被窝里。“这有啥呢,两个人睡能相互取暖。”朱承福说。
说起屋内最值钱的东西,朱承福思索半天,“可能就是那个电饭煲了吧。”
屋顶几条裂缝格外刺眼,遇到雨天,水就“滴滴答答”往里漏。为此,他把捡来的几块大泡沫板盖在屋顶上。
废旧的排风扇客串起了电风扇,煤炉既做饭又取暖,为了省电,他将剪好的烟盒围在灯管周围聚光。
“顶梁柱”三级残疾
2
靠小商店养家,一天收入10元左右
朱承福是一个残疾人。4年前一觉醒来,他的左腿就不听使唤了。当时家境还算过得去,但数万元治疗费将他家掏空。不幸接踵而至,病没治好,落下了三级残疾,妻子不久后也和他离了婚,他独自带着儿子搬到了保安室住。
和朱承福在里屋交谈时,有人进店买东西,三四米的距离他走得很吃力。
之前,朱承福开车拉货,但残疾后,一切泡了汤。
一个玻璃柜和一个两层货架组成这个商店,商品不多,主卖烟和饮料。“小本经营,贵重的商品进不了。”朱承福说,一天下来也就10元左右的收入,好在父子俩有每月700多元的低保,扣除水电费、吃饭等,难以撑到月底。
给儿子改善伙食
3
“改善”就是一个鸡蛋、两元钱的猪肉
由于收入惨淡和腿脚不便,朱承福父子的伙食一向简单。
由于残疾和看店,朱承福不便离开屋子,面条是早上商贩送过来的。
地上放着几个洋葱,桌子上的一棵白菜已经发蔫。“蔫的白菜又没毒,洗洗再吃没问题。”朱承福说。
生活的窘迫、身体的残疾,这些在朱承福看来都不是事,唯一让他牵挂的就是儿子。
朱承福的儿子上初二,正长个子,“长期吃这哪能行,我会时不时给他改善伙食。”
他说的“改善”,就是一个鸡蛋、两元钱的猪肉。朱承福说他已对肉腥没有了感觉,每次做好,都让儿子包圆儿。
互相牵挂对方的父子
4
儿子最担心的事:爸爸骑自行车去进货
中午12点多,儿子放学回家了。见有陌生人在家,他并不认生,有模有样地和记者聊起来,朱承福站在旁边笑呵呵地说:“孩子没啥好,就是懂事。”
儿子在上学,买辅导书必不可少,但每次买书都让朱承福头疼,“一买就是好几本,上百元。”
朱承福说儿子成绩不赖,这让他很欣慰,但正在写作业的儿子却不满意:“英语是我的弱项,文言文翻译也得分不高。”
父亲的辛苦,他看在眼里,父亲骑自行车去进货最让他不放心。他说,父亲能有辆三轮车就好了,货物有地儿放,骑着也稳当。
到了饭点,朱承福心情不错,叫儿子去吃热干面。儿子想了想,摇摇头,“还是做面条吃吧。”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