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海建
文物是历史的绝唱。因为有了文物,历史才不至于当真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文物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到地方考察调研也十分关心文物保护工作,对提升文物保护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其实,早在2002年4月,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为福州市知名文物学者、曾任福州市文物局局长的曾意丹所著《福州古厝》一书作序。他在序中写到:“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
当然,人类社会活动与历史文物保护,也许是个亘古难解的矛盾。这些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历史文物似乎也加剧着湮灭的命运。譬如镇江千年粮仓虽有入围“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护身符”,但最终还是没能逃脱挖掘机的命运,让位于“如意江南”房地产楼盘的开发。安徽宿州煤矿修铁路破坏近百平方米文物遗址,广州黄埔军校同学会旧址被改造成夜总会等新闻,隔三差五时有听闻。又譬如,山东省文化厅厅长徐向红曾介绍,“近20年来,山东有1600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其中有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设活动。”
历史文物的命运之殇,不是一个城市、一个地方面临的困局。
正因如此,顶层设计对于历史文物保护,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作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2013年4月起在全国展开,普查登记工作将于2016年底基本结束。届时,各类藏品将以名称、保存状态、年代、来源等14项信息入库。近年来,文物保护经费投入大幅递增,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央财政文物保护资金投入年增幅40%以上,资金支持覆盖面进一步拓宽,对西藏、新疆等边疆民族地区及贫困地区给予了更有力的支持。2014年,国家文物局督办文物违法案件64起,重点督办和严肃查处徐州市韩桥煤矿旧址损毁案、阿尔山市阿尔山车站损毁案等法人违法案件等……
为什么要像生命般保护历史文物?一来,文物是历史见证,是不会说谎的历史存档。我国商代以前的历史,便是完全靠地下出土文物得以证实和恢复。更近的例子,譬如去年底,网友晒珍贵抗战文物图片,就是对南京大屠杀历史不容置疑的佐证。二来,历史文物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物质和文化财产。此前,圆明园鼠首和兔首铜像回国、皿方罍合体……几乎每一次海外文物的回流,都会受到极大关注,也都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去年,第四届文化财产返还国际专家会议还专门通过了《敦煌宣言》,这是中国首次主导制定文物返还领域国际性规则,也说明中国更深刻意识到在地大物博的中华大地上,历史文物不能随意洒落。三来,历史文物是民族与国家的“根”与“源”。它不仅是旅游资源,也不仅是地理变迁、水文、地震等讯息的“记录者”,更不仅是文化艺术创作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肩膀”—更重要的是,它凝结着民族情感,凝聚着国家共识,自然而然地生成一种深沉而磅礴的伟大力量。
就国际社会而言,从1931年的《雅典宪章》,到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历史文物建筑的重要价值和作用”被人类所敬仰,“将其视为人类的共同遗产和历史见证”,亦成为国际社会的通识。在中国梦的版图上,包含历史文物保护在内的中华文化的承续与繁荣,既是情感表达,也是重任兑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及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指引下,保护好中华历史文物,也即留住民族的“乡愁”!(邓海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