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周五开始,坊间便频传“央行降息”,尽管央行证伪,但仍体现了市场对进一步宽松货币政策的强烈预期,加大了人民币的下行压力。
“2015年唯一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央行意在使中间价更加市场化,因此欧元贬值的趋势或将更多地体现在中间价里。例如,1月22日万亿欧元QE推出后,23日中间价大幅下调;此后的上周二(1月27日),欧元/美元明显回升,人民币中间价也大幅反弹。可见,当前中间价更多体现了一篮子货币的变化,而此前更多的是盯住篮子中的美元。”招商证券宏观研究主管谢亚轩博士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把中间价交给市场
从欧元区QE推出以来,人民币中间价发生了明显转变——更多跟着欧元贬值,而非一味盯着美元,这体现了中间价更为市场化,这对于未来人民币走势无疑是一个重要参照。
“去年12月下旬,欧元对美元贬值,但人民币中间价还是升值,这说明央行出手维稳,未完全让中间价反映市场供求。但今年自欧元区QE推出以来,央行的做法明显更为市场化。”谢亚轩解释说,随着欧元区QE在3月将正式开启,今后人民币实际波动或将进一步扩大,对此市场需要长时间的适应。
此前,在万亿QE之后的1月23日,人民币即期汇率大跌222个基点,26日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收盘继续大幅贬值254个基点,创2014年6月以来新低,盘中一度逼近“跌停”,即逼近较中间价的最大波幅下浮2%。然而,1月27日,中间价跳高80个基点,市场纷纷认为央行“维稳现身”。
“其实,1月27日,欧元/美元有所回升,因此央行调高中间价也是基于市场的反应,可能并非干预。”谢亚轩认为,由于调高中间价,即期汇率就很容易发生触及下限“跌停”,这并不奇怪。此前,各界纷纷猜测中间价的设定是否背离了市场预期。
“据长期观测,我认为央行并不担心人民币贬值,不是说央行可以接受贬值,而是基于一个重要前提——央行判断人民币汇率已接近均衡。”谢亚轩告诉本报记者。
谢亚轩举例称,在2012年4月汇改时,人民币对美元交易汇价单日浮动幅度由0.5%扩大至1%,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但央行似乎并不在乎;去年3月再度扩大波幅时人民币出现贬值,仅两个月时间就将2012年10月以来的升值幅度全部抹平。从某种角度来看,央行应该是预期人民币长期升值的。此外,一直保持强势的美元指数近期或出现回调,人民币的贬值压力将会显著减轻。
人民币与美元“脱钩”可能性小
自瑞士央行意外宣布放弃将瑞郎与欧元挂钩以来,市场还存在另一种联想:强美元独树一帜,人民币会否取消与美元的“软盯住”?
从目前学界观点来看,这种可能性似乎微乎其微。在人民币贬值预期下,“脱钩”会造成预期的自我强化,或致使人民币对美元大幅贬值,而这样的结果不是央行希望看到的。
当前,人民币汇率参考一篮子货币,包括美元、欧元、日元、韩元、新加坡元、英镑等11种货币。市场近年来对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定价不乏质疑之声,呼吁汇率定价更加市场化的声音渐涨。对此,谢亚轩认为:“一篮子货币确实较难权衡,需要不断调整,但仍是重要的‘锚’。一旦‘脱钩’,人民币的锚又在哪里?如果重新定义一篮子货币,要如何确定如日元、澳元、韩元等在人民币中的比重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现实情况下,央行倾向于微调——调节中间价或扩大即期汇率对中间价的波幅。”
2014年3月17日起,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价的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不少经济学家对本报记者表示,今年波幅或由当前的2%扩至3%~5%。今后,“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仍将是人民币汇率政策的方向。
人民币大幅贬值几无可能
当前,美元异军突起,美元指数较去年7月以来升值逾16%。“若在强势美元、弱势欧元和新兴市场货币普遍乏力的格局下,人民币2015年仍能相对维稳,这无疑向世界显示了人民币的实力。”谢亚轩说。
其实,2015年人民币持续大幅贬值的可能性几乎排除。2014年以来,以央行之间货币互换、人民币国际结算和人民币离岸清算银行为主要内容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推进速度加快,需要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
“为防止跨境套利和套汇,人民币汇率需要保持必要的波动性,加之2015年中国阶段性的国际资本流出和流入将交替出现,这也会带来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招商宏观报告指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于2015年下半年对特别提款权(SDR)一篮子货币的构成进行每五年一次的复核,一旦IMF把人民币纳入货币篮子,IMF所有成员的央行将通过持有SDR自动获得人民币敞口,人民币跻身美元和欧元行列或不再遥不可及。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