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起跑线承重何太早 独一代父母渐成市场主体竞争焦虑感加剧“早教热”碎片化信息中需科学甄别
是在教育?还是在追教育的潮流,走教育的形式?
媒体近日报道,“三岁看老”、“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传统教育理念现如今在“独二代”身上有愈演愈烈之势,也更加催热了早教市场。
但事实是,盲目追捧、行业暴利、监管缺失,正成为处于“自由生长”阶段的国内早教行业尴尬现状。
现在,从娘胎里,教育就已经“起跑”。继而是早教、学校教育、课外辅导……但如此重压下的早教是孩子真的需要,还是源于父母的焦虑?
市场是这样的
家长追风商人牟利教育市场“发烧”
艾索儿童市场咨询公司2013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10个城市的2787个0~16岁样本中,0~3岁孩子中大约有近三成已经上幼儿园。
名目繁多的育儿书籍如今已占据畅销书榜单。据统计显示,2008年以来,家庭教育类图书在我国图书零售市场一直保持着每年10%以上的增长率,2009年甚至超过了20%,其速度远远高出了同期其他书刊的增长速度。
与此同时,各式各样的兴趣班、辅导班填补了学龄儿童的大部分课余时间。临近节假日,家长的通讯工具更是被各类辅导班的广告与推销狂轰滥炸。
曾有家长算了一笔账:一个二线城市的孩子一年下来的早教费用就要1万多元,已经超过大学学费。而有早教机构提供上门一对一服务,费用堪比高考辅导的价格。早教、兴趣班的价格在北上广更是高达每年3万-5万不等。
市场源于需求,“4-2-1”结构家庭在中国的普遍化,家长对孩子过多的爱与非理性对待,促成了对于教育的盲从心理。于是,每当社会上刮起一股新的教育风潮,家长都宁可一试,唯恐落于人后。
家长的饥渴与“教育商人”的鼓吹,助推了当今中国教育市场的繁盛。但鱼龙混杂的教育消费品,也让孩子们承担着过大的压力和不必要的风险。
专家支招早教不是新产物商业化包装非理性
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早教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但早教的商业化运作导致其利欲熏心才是问题的弊端。
他向法晚记者介绍了中国早教的演变历程:中国的儿童早期教育从周文王周武王时期就已经存在,包括孙思邈也曾在著作中提到“外感内受”,就是胎教的重要性。
当1840年中国的国门打开后,西方文明开始进入中国,其中就包括教育理念。从1910年到建国初期,中国与世界交流达到顶峰,包括陶行知等人对外国教育体系都做过深入研究。
近年来,随着西方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涌入,很多人认为,西方教育就是“高标准”的。2010年,我国大力宣传推进儿童早期教育。早教事业渐入繁盛,不少“教育商人”的涌入,让儿童教育充满了铜臭味。
现状是这样的
父母担忧孩子脆弱质疑传统教育
■焦虑孩子抗压能力
当年被称为小皇帝、小公主的“独一代”如今已经身为父母,并承担起来自工作、社会、家庭各种角色的压力。年轻的父母看到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趋势,如他们自己的父母一样,他们同样开始担忧“独二代”的抗压能力是否经得起社会的风浪。
家长对于孩子前途的“悲观”估计,导致了教育的急功近利,也同样会影响孩子的世界观与行为处事方式。
■家庭教育难以包容
即便如今的父母逐渐“高知化”,但在面对子女教育问题,有时依然会手足无措。
家庭教育机构“家盒子”公司高级亲子讲师刘敬玉说,如今的“独一代”父母存在不了解孩子、不知道如何互动等问题。心中有爱却说不出来,于是在一些特定的情境中,他们只是在简单重复上一代人曾经对他们的教育方式。
根据中国老龄中心的调查,目前我国帮助子女照顾孙子女的老年人比例达66.47%。老人们教育孙子孙女,往往倚仗爱和经验,“独二代”的教育从某些角度又走向了与“独一代”趋同的道路。而年轻的父母会对传统的教育方式表示质疑,却也无计可施。家庭教育氛围最终走向三代人之间的冲突与碰撞。
专家支招解压从父母开始还家人理解与尊重
著名教育学者、《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说,父母对子女的教养和“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一样,家长在对待困难和压力时如果能表现出镇定乐观的积极心态,并且能够运用方法和技巧解决问题,这样的言传身教就是对孩子抗压能力的最好教育。
刘敬玉向记者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教给孩子适应情景、人际互动和生存的能力,培育孩子为人处世的良好心态,便可以化解心中的焦虑。
刘敬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理解和尊重。理解老人对孩子的教育是出于爱,并能尊重他们行为的出发点;理解孩子在特定时期具备的行为能力,并尊重他们在每一个阶段的行为特征。只有基于此,才能建立共融的家庭情感环境、确立正确的家庭教养观念。
父母如果把对长辈、对子女的一切行为评测调整为理解与尊重,“独一代”们心中的焦虑自然会减少。
父母是这样的
孩子总难达到期待恐其落于人后
■对孩子期待过多
如同每一个时代的父母一样,“独一代”父母也会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给孩子一大堆的期望,比如说,聪明过人、举止得体、成绩优秀……孩子就像一个挂满礼物的圣诞树,父母的期望好比那一个个华丽而沉甸甸的礼物,简直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而如今,在缺少兄弟姐妹的“独二代”家庭里,年轻的父母失去了儿童成长的参考坐标。他们习惯基于自身成长经验、参照其他同龄儿童表现或是自身臆想的状态,对子女行为能力进行要求。而一旦孩子无法做
到,父母就表现出不满。
■从起跑线“加餐”
放眼未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理念时刻提醒着年轻的父母,别让孩子落于人后。“赶”成为这个时代的关键字,孩子从还未出生就在“一路狂奔”。
父母为了抢9月升学时间而选择剖腹产,让孩子在8月底出生;参加各种早教班;母语还说不溜就开始学习外语;用大量的课外辅导班填满课余时间……
家长们也希望通过社会教育机构来帮助孩子在起跑线上加分。艾索调查结果显示,在0~3岁的婴幼儿中,有10.8%的比例正在接受亲子教育,有11.7%曾经上过,加起来,上亲子教育机构的比例有两成多。
专家支招教育要顺应天性将兴趣培养为特长
储朝晖向记者说,孩子的发展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特定的孩子需要特定的教育方式,包括内容和进度。孩子在一定的阶段只能接受一定量的东西,家长应当降低自己不切实际的期望。他强调,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的天性得以释放,而不是强加过多外在的东西。
尹建莉对记者说,儿童教育是一次长跑,家长不应急功近利,而要学会能量的合理分配。
刘敬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让能力各有所长的孩子去参与完全同质的竞赛,只会导致孩子丧失自信。家长若能在陪伴的过程中发掘孩子的兴趣,并加以指引培养为特长,将助推孩子的前行。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