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的蒲清平教授没有想到,自己给学生开的“小灶”居然这么受欢迎。
没有讲桌,没有黑板,没有投影仪和幻灯片,这位主讲“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授坐在房间中央,和四周的同学探讨着“中美关系”,这是他们本次“面对面”的主题。没有座位的同学挤在后排,门外还有同学探头倾听……这次“面对面”的地点,是在学生公寓1层的活动室。
“这是学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次尝试。”重庆大学学生工作部思政科科长高微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以往这类课程都是采取上大课的形式,改革之后,我们加强了师生间的网络互动,通过微博、微信面向学生征集感兴趣的题目,汇总并统计出结果后,由‘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老师到学生公寓里和同学们面对面交流。”
让蒲清平感到意外的是,效果完全超出预期,“和我们在微信、微博互动的同学越来越多,我们在网络上的阵地逐渐有‘粉丝’了。”
通过网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尝试,在重庆大学已经不是第一次。重庆大学党委副书记肖铁岩告诉记者,几年前,学校改革“形势与政策”课程,探索出“课堂+实践+网络”的“三合一”教学模式,“缩短了课堂讲授的时间,增加了和学生在网上互动的时间,让过去学生们觉得生硬、流于形式的课程变得有趣起来”。
课下,学校开展“五微比赛”,通过网络平台创新性地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肖铁岩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我们通过微视频、微漫画、微段子、微公益和微竞赛的方式在网上征集学生的作品,然后进行评选。”
长期从事网络思政教育探索的肖铁岩清楚地知道,网络正成为大学生的“第三课堂”。大学生很多时间都在网上,他们在浏览网页、观看视频时,人生观和价值观无形之中受到影响,但这些影响并不都是正向的,“利用好网络的传播形式,占领网络阵地,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变得尤为重要。”
但是,他认为,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从思想上“迎合”学生,更要掌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为学生提供实打实的服务。
2014年11月,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在上海联合召开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场经验交流会。上海市在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建设方面的经验做法得到广泛关注。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副书记、上海市教委主任苏明认为,做好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通过学生喜爱、能黏住学生的方式,“要润物无声,只有深层次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需求,才能使网络阵地的黏合力透过‘眼球’直达‘心灵’”。
探索多种多样的服务形式。“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汇聚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把社会上的热点话题、事件进行互联网改造,成为网络平台上的学习素材;可以将学生身边一票难求的优质大师资源转化成触手可及的网络教育资源;可以以专栏、‘微课程’等形式,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切入,在交流中化解矛盾与困惑。”苏明告诉记者,“也可以通过整合精品文化资源、拓宽丰富就业创业资源和提供日常便利资源来服务学生。”
通过提供优质服务来占领网络阵地的效果已在高校得到印证。
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申小蓉说,正在电子科大风靡的“面聊”拥有众多学生粉丝,这款由学生自主研发的APP整合了各类资源,实现了学生从入学适应、课堂学习、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到实习就业的“全过程”服务,“目前全校三分之二的学生都已实名注册”。
肖铁岩告诉记者,现在人人都知道“不会用网的老师不是好老师”,重庆大学每年都会举行“辅导员博客大赛”,鼓励辅导员通过写博客,熟悉网络的传播规律,在网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电子科技大学通过学校划拨专项资金,出台系列支持计划,对优秀网络名师、网络平台、研究课题和二级单位给予支持等形式,鼓励老师和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教育工作。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也明确指出,要探索建立优秀网络文章在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聘方面的认定机制,着力培育一批导向正确、影响力广的网络名师,推进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博客、校务微博、校园微信公众账号等网络新媒体建设。
肖铁岩期待,这样的意见能够尽快“开花结果”,“只有承认老师们在网络上开展思想教育是自身的重要工作内容,将他们在网络上的工作计入工作量,才能让老师们更加积极地利用网络”。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