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办大学,不能办成象牙塔,要打开校门,倾听更多来自社会的声音。”昨天傍晚,本报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大学校长林建华。
林校长谈吐温和,温文儒雅。自称不善言辞的他,谈及高校教育等话题,却是娓娓道来,直抒胸臆。
当校长不一定要全才
但应当豁达乐观、知人善任
林建华说自己性格好静,不善辞令,不善交际,说的好一点就是“敏行讷言”。但是他表示做人做事应当不畏挑战。
说到自己担任几所大学校长的经历,林建华重提了自己之前任浙大校长时就职演说的话:“我一直这样要求自己:校长是个为社会和师生服务的岗位,不一定最有智慧,但一定应当善于集中大家的智慧;不是全才,但一定应当豁达乐观、知人善任;校长的使命是要努力搭建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和谐共生;校长的使命是带领大家不断探索,让科学与人文成为驾驭职责的双轨,让学校所有人的潜力都得以充分发挥!”
他说自己很欣赏60多年前,浙大竺可桢老校长提出的“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做学问要“诚”要“勤”这样的理念。这些提法在今天尤其显得难能可贵而更具价值,因为中国高校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
高校去行政化
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话题说到高校去行政化。
林建华沉吟了一下,表示这个话题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因为这牵扯到大学综合的改革方案。
他说,从南科大这些年的探索来看,高校去行政化,确实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在他看来,去行政化主要分为校内和校外两方面。
校外角度,就是提高高校自主办学的自主性,有关方面能适度放权。
校内的去行政化实际上是一个观念,主要是管理观念的转变。在教育方面,要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而在学校管理上,要以教师为本,一切服务都是为了让第一线的老师去做好教学工作。
林建华直言:高校去行政化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目的应该是使得我们的高校教育能够更好地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高校教育
应该打开校门倾听社会声音
“高校教育的改革,这些年也提过很多,主要原因是现在大学生毕业后走入社会,发现那么多年的教育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就存在问题了。” 林建华说,“现在大学应该打开校门,更多地倾听来自社会的声音。闭门造车肯定是行不通的。”
在本次两会上,林建华也遇到过有企业主抱怨现在的大学生比不上以前的。
林建华说,如果客观来看,我国大学教育这些年大规模发展。每年六七百万大学生毕业,教育资源被稀释之后,企业感觉到部分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以前比有所差距,这也在所难免。当然很优秀的学生肯定不会比过去的差。
还有一个原因则是,现在很多高校老师需要花不少精力在科研方面,不像过去一样只承担教学任务。
林建华还指出,现在顶尖的大学培养大学生,其实都不是只为职业做准备,而是培养其整体的素质和能力,这样学生出去之后适应能力会更强,而不是只能找相对应的对口专业。
林建华说,大学要办好,就要了解社会的变化。学生将来都是要走向社会,去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的。社会才是真正的大学。“而我们大学要做的,就是给学生以选择的能力,毕业后能够有足够的学识和能力,去选择自己认可的道路。”
林建华表示,将会安排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在校大学生去了解和认识社会,去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
复旦投毒案
是个例,但要加强学生人格塑造
谈及高校教育的话题,话锋一转,就聊到了复旦投毒案。林建华说,这件事情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很惨痛,但是这属于个例,不能放大到整个大学教育的层面来看。大学生的整体还是积极乐观向上、充满正能量的。
“但是,这极端的个例让我们看到某些大学生在性格方面的缺陷。” 林建华说,“大学还是应该吸取此类的教训,增强对学生抗挫能力的培养,对他们人格塑造要更加关注。人生的道路很长,有不同的风景可以欣赏,不必要太在意一时一地的输赢。年纪轻轻,就钻了牛角尖,去做些误人误己的事,就实在得不偿失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