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全面”都有重大意义
——代表委员热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本报记者 裴珍珍 刘存瑞
2015年,迎来了又一个中国发展关键期。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详细论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及其内在关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经提出,迅速在社会各界引发热议,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聚焦的热点。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每一个“全面”都有其重大战略意义,“四个全面”之间又有着密切的有机联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载着全国人民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加大老区的发展步伐,做好老区的扶贫开发工作,一定要让老区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使老区人民和全国人民一起实现全面小康,这是我们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在延安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时的重要讲话,宣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定决心。全国人大代表、原中央党校副校长张伯里表示,我国条件好的地区和人口基本已脱贫致富,剩下的8000多万是最难啃的“硬骨头”,难啃但必须啃下来。
全面深化改革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的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乃时代所需、形势所迫。“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零打碎敲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冯俊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全面深化改革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鲜明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
全面依法治国是长远的战略谋划、现实的紧迫需要,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开阔了法治的格局、丰富了法治的内涵、拓展了法治的外延,让全面依法治国成为治国理政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向新境界,在代表中引起共鸣。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日前表示,只有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更好地运用法治方式和法治方法,才能更有效地破解难题、推动工作。
全面从严治党,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从严治党,“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党是实现中国梦的领导核心,必须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纯洁性,必须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必须改善自身的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党自身也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深化党的制度和其他各方面的改革”,冯俊委员认为。
代表委员们认为,“四个全面”,如同发展“大棋盘”上的战略“四着”,着着都能下得好、下到位,就能互为犄角、满盘皆活。把握好“四个全面”的结合点、平衡点、着力点,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改革与法治等重大关系,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治理能力、忠诚和智慧的又一次考验。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